裴旻最近一直在苦恼一个问题,朝中的风气对于吐蕃并没有很深的敌视,反而将之视为贸易往来的对象。在他们眼中,虽然两国之前是死敌,经过多次会战。但现如今却是盟友,早已化干戈为玉帛。至十年前,吐蕃赞普入侵,给都督陈大慈击溃之后,双方一直没有任何兵戈上的交锋。唐吐边境,已经太平了十年。
尤其四年前金城公主入藏,大唐吐蕃结为姻亲,关系大为好转,甚至展开了贸易往来。就如昔年文成公主入藏一样,大唐、吐蕃的关系在两国的营造之下,大有水乳交融的感觉。
也是因为如此,裴旻发现朝中绝大多数文臣武将对吐蕃没有什么防备之心,包括李隆基也是一样。唐朝现在军事实力疲软,想要组建强兵的政治思想还没有得到贯彻,李隆基与朝武诸将都不愿意开兵事,增添国家百姓负担,也是这个道理对于吐蕃的使者,李隆基格外重视。目的自是希望两国能够和平相处下去,等到大唐军事实力提升了,再行兵事,也是不迟。
李隆基与满朝文武的想法是没错的,若裴旻不知道历史进程,也许也会有着相同的看法,都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妄动兵戈。
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妄想,两国的兵事不是你不想打对面就不打的,相反你越不想打,你的敌人才会在这个时候出兵。
这才是真正的用兵之道,吐蕃有今日之盛,岂能不知这基本道理。
唐朝先前朝政混乱,周边自然是乐得作壁上观,自我发展,坐看大唐内斗,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如今大唐经由李隆基的拨乱反正,走向稳定,吐蕃、突厥又怎会坐视唐朝安逸的发展?
因故裴旻打算借助此事打破李隆基与朝中大多文武和平的妄想,让他们意识到:尽管不是时候,却由不得他们避而不战。
回到御史台,裴旻直接找来了王小白。
王小白为人实在,即便升任御史中丞,裴旻依然让他跟着自己,只听自己的命令行事。官职依旧是巡按,地位却大不一样。
“中丞!”王小白得裴旻器重,混的风生水起,地位俸禄提高不说,青梅竹马的邻居也答应了婚事,可谓情场事业双丰收。他为人老实,没有多少花花肠子,也不知怎么报恩,以行动表示,干起事来特别卖力。
裴旻对他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他的下盘,问道:“小白!你学过一些武艺吧?我看得出来,你的腿脚特别有力!”
王小白颇为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道:“算不上什么正经的武艺,我太祖父是李卫公麾下的奇兵校尉,后来家族落败,祖上只留下了口头相传的训练方法。我至小跟着练,真本事没有什么,就是腿脚练起来了。跑的特快,没几人追的上我。原本我只是小小的坊丁,就是因为跑得快,能抓贼,才给升到巡按的。”
裴旻听过薛讷说过奇兵的事情,记得薛讷给他上行军布阵课的时候,曾说:“我大唐名将辈出,但论行军布阵之法,无人出李卫公左右。正如昔年淮阴侯韩信所说用兵多多益善。兵卒越多,越考验主帅调兵遣将之能。真正能做到如淮阴侯般多多益善的,唯李卫公一人。李卫公用谋胆大,用兵精细。上至十万将士,下达百余兵卒都能细分清楚。凡他出战,必分弩手、弓手、马军、跳荡、奇兵、战兵等,每一兵卒,每一兵种,他皆调度的恰到好处,于阵仗交锋时,发挥彼最大优势,不会有任何错漏。”
裴旻当时听了心中充满了对李靖这大唐军神的崇拜,若非统率力爆表,又岂能在变化无常的战局中将每一个兵种的特点如指臂使的发挥出来?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如李靖一样,统帅千军,上阵杀敌,那该多好。念及唐朝吐蕃战事即来,裴旻心底也不免有着小小的期待。尽管他在御史台任职,但他的心却不在这里。
奇兵是李靖军中必不可少的胜负手,大唐李卫公兵法云: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这三分奇兵的要求是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能够在任何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切入敌阵的薄弱处,以定战局。
王小白根据奇兵的方法练习,有一身强悍的脚下功夫也是理所当然。
“给你一个任务,你去崇仁坊找到大将军杨矩的府邸,根据我给你的联系方式,悄悄的联系一个叫孙周的。你在附近找一个地方住下,记得他一联系你,立刻向我汇报。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将消息送到我手上。”
王小白坚毅的拍了拍胸口,领命去了。
目送王小白离去,裴旻也发现自己身旁可以用的好手不多,关键时候手上似乎没有靠得住能干的助手,沉吟着是不是该从江湖里招募一些人才为他所用。江湖人多有一技之长,只要忠诚可靠,比重新培养心腹管用的多。
裴旻现在暂时不能打草惊蛇,局已布下,目下只能静待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