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阳心里否定。外甥的所作所为,隗林怎么可能一点不知道?既然知道了,却依旧选择替张贺父子隐瞒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秦阳只是让他上书辞官,而不是赐他一杯毒酒,就已经是考虑了隗林为大秦社稷做过不少贡献的原因了。
没有另一个丞相来制衡,单独一个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必然大权独揽,进而影响君王的权威,这是任何君王都不允许出现的场面。历史上,多少君王被权臣架空,成了一个傀儡,最终王朝被替代。
但如果把另一个丞相一起拿掉,势必将会造成君王的工作压力加大,许多大权独揽的君王,最后都不得长寿,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就是积劳成疾。
秦阳再世为人,可不想那么早死,他还有许多想法,要在这片土地上实施。哪怕有一天干不动了,他最多也就是退位当个太上皇,携手相伴一生的妻子到处走走看看,岂不是很美好。
既然想不好另一个丞相的人选,那就另外想办法平衡丞相的权力。
想来想去,秦阳就想到了明朝的内阁制。
但内阁一样有不少毛病,秦阳觉得可以拿着内阁的框架,做些调整。
首先,丞相还是要保留,这是减轻君王工作量的一个好办法。其次,以协理政务为名,增设八名内阁议郎,负责协助丞相协理日常事务。
内阁议郎秩比六百石,每三年更换其中四名议郎,每一位内阁议郎最长任期不得超过六年,任期满了之后,调任为地方监御使,或者各地主官。
所有政事,除非向君王密奏的奏章,否则内阁议郎都可以阅览。涉及国家大事,则由丞相连同八名内阁议郎一起投票,选出赞成最多的办法上奏,但最终决定权,归属君王。
这个想法,秦阳写在纸上,让田安乐传递给丞相王绾以及九卿传阅,然后让这几位重臣各抒己见,上奏议事。题目就定为废双丞相,立内阁议郎疏。
其实这个制度,也算是秦阳自己的独创了。至于实行效果如何,那就得靠着时间来检验。反正秦阳还年轻,如果按照真实年龄,秦阳现在也不过是二十五岁,只要今后不突发什么大疾病,估计活个六十岁是没问题的。
有几十年的时间,秦阳可以慢慢对各种新设立的的制度进行合理的整改,而且他也决定,将来继承人必须亲自培养,把自己来自于后世的一些理念传递给继任者,让继任者能够在他的改革基础上,继续优化国家的治理制度。
当然,这一切都设立在他能够一统天下,并且活得够久的前提下。
现在是公元前224年末,按照原来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国会攻灭战国七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然后正式称帝为始皇帝。
秦始皇当了十年皇帝之后,才在巡视天下的途中龙驭宾天。
不过这个世界因为有秦阳这个穿越客,不仅谋夺了秦王的大位,还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
但秦阳相信,自己的这种推迟,能够减少秦国强行攻占各国后,留下的不稳定因素。秦阳按停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会让秦国以更强大,更稳固的姿态,去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