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如同渭河之水,向东入海,一去不复返。
眨眼间,秦阳代替始皇帝统治秦国已经快四年了。
这四年间,秦阳一改始皇帝那急躁地征战路线,放缓了对天下的统一进程,稳固了因为连年征战而外强中干的秦国。
随着秦阳以“经济为发展中心”的政策调整,不仅秦国故地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连被秦国征服的赵魏韩三国,这块被老秦人称呼为新秦地也开始稳步恢复民生。
许多原本三国的百姓,在经历了秦阳一手主导的发展政策后,开始认同自己秦国人的身份。越来越多的三国百姓,主动到当地的秦国官府上报自己家中的人口数量。
按照秦国新规,当地百姓,无论新秦人还是旧秦人,只要到官府登记汇报人口数量,录入当地官府黄册,就能够从官府手中分到天地。不仅头一年可以获得官府免费供给的良种,而且头三年还可以免税。
这让许多的老百姓都踊跃的到官府登记家中人口,参与分田地。
而且,从去年开始,官府还在主要产粮地区设立平仓。粮食丰收时,可以卖给官府,官府必须以前三年的粮价取平均值,收购百姓送来的粮食。
等到粮荒时,官府同样必须按照前三年的粮价,取平均值卖给当地百姓。
这中间,不允许粮商囤积居奇,荒年售卖粮食,不允许比官府粮价高出百分之十五。
一应政策,都有各地监御使,巡察御使和龙影衙门的探子负责监管,但凡哄抬粮价的商人和官员,一律剥皮实草。
有了这样的政策,加上这几年,秦国的商人,间谍,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四国向秦国输送粮食,让秦国的老百姓逐渐摆脱的贫困。旧年代,不愿意生养的女婴,现在也愿意养活。
特别是各种新经济政策最先试行的咸阳附近地区,如今老百姓不止有粮食吃,还能隔三差五的到市场买点肉食回去打打牙祭。自从秦阳为了解决肥皂材料问题,开办养猪场之后,咸阳附近的许多地区,陆陆续续冒出许多官私合营的养猪场。
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咸阳附近,养猪数量在五千头以上的养猪场就有十一个,数十到数百的小型养猪场,也有将近两百个。
养猪业的兴盛,让咸阳附近的百姓,也将肉食的消费,纳入到日常生活的采购中来。甚至由于秦王的惠民举措,定下国营盐价,让食盐这种老百姓的必需品不论在何地都几乎变成固定价格,让敢于尝试的老百姓,发明了腌咸肉的吃法。
和丰富的物资生活一起蓬勃发展的,还有被秦王反复提及的精神文化生活。
秦王大婚之后,见到被封为赵夫人的妻子长居宫中,闷闷不乐,于是就开创了社戏这种能够娱乐的表演。不消几个月,宫中的社戏就流传到咸阳街面上来。
秦王知道后,不仅没有禁止,反而召见了私自创建戏社的戏社老板,鼓励他多创新剧本,发展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并要通过社戏,使秦国百姓,知晓秦军的伟大,明白参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