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的惊呼,引来了在场诸人的哄堂大笑。秦阳看着马三一脸惊讶的样子,心里也有些暗自喜悦。对自己重新确定秦国百姓服徭役,官府需要给付徭役钱的决定,感到自豪。
刚开始到这个世界,秦阳只想着早点帮助荆轲完成刺秦任务。所以即使有了金手指,秦阳也一直一心一意,想要杀赵高,杀秦王。
可等秦阳坐上了秦王的位置,成了秦王之后。他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那么狭隘。
自周王室衰弱,春秋数百诸侯国,历经多少年战乱,最终才演化成了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
都说历史写在纸上,后来者只看到纸上的波澜壮阔,却看不见生活在纸上所写的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
数百年间,诸国纷争,大国吞并小国,小国与小国开战,大国与大国摩擦,如此种种,流的却是无辜黔首的血。
特别是秦阳在亲历了第一次战争后,方才亲眼见识到,一场战争,会给当地的黔首百姓,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
秦阳曾经也想过,返回燕国,用自己来自后世的知识帮助燕国富强崛起,最后反过来吞并强秦。
可事实是,燕国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意味着哪怕有秦阳后世一些知识的帮助,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燕国的实力,强过秦国。自己舍本逐末,去增强燕国的实力,到头来,其实只是让秦、燕两国即将发生的战争,持续的时间更长些,死的人更多一些。
所以,秦阳宁可对不起荆轲,也不想对不起秦、燕两国的百姓。
至少,在秦阳看来,只要秦国能够由自己治理,然后一统天下,秦国的国祚少说也能安稳天下一两百年,那么这九州的老百姓,至少在三四代人的时光里,可以不用担心刀兵之灾。
秦阳知道,现在的老百姓,要求其实很简单。
无非就是老天爷能够风调雨顺,让自家人能够种出足够家人吃的粮食。最好能多赚钱,过年了,能够买点肉买点布,让小孩子解解馋,换换新衣服。
如果再有的,那就是儿子和闺女,能够有个好伴侣,能够替家族延续香火,能够不愁吃穿的把后代养大。
这可能就是绝大多数老百姓,活一辈子的一点要求。
秦阳在治理秦国时,会尽可能多的想一想这些最底层的老百姓。尽可能的让自己治下老百姓那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或者有这个盼头。
所以才会有了这次出征前,秦阳特意颁布的,关于官府征用劳役的法规,无非就是让这些被大军出征耽误了农忙的百姓们,能够多少得到一点补贴,不至于离乡背井随军出征,最后回家还要面对一家子家徒四壁,没有收入。
有上千年的封建历史文化为教材,秦阳知道,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民心,看不见,摸不着。当你疏忽它,践踏它的时候,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把践踏它的人,掀翻在地上。
“以后,即使需要征用附近的劳力,也一样是会给大伙按天发工钱,不需要再强拉壮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