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为虑胜,先虑败,黄氏上大夫为江地诸大夫都伯,在军事上有节制江地诸大夫之权,且黄氏在封邑内尚有车两百乘,甲士两千,徒四千,为常备军,徐寅如果贸然反抗,其结局唯有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古人有云,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成害,武力反抗是一件大事,在起事之前万不能有任何的闪失,为了防止泄密,徐寅连这具身体最好的朋友赢耒都没有透露半分口风,更不要说对其他奴隶拉拢游说,这样一来虽然能够避免消息泄露,但也少了其他奴隶的配合,唯一的方法便是在起事的时候用形势引诱其他奴隶跟随他一起反抗。
徐寅自决定武力反抗起便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江地兵力空虚的机会,也正是有了这个信念,奴隶那种难以下咽的伙食在他口中已经不再作呕,甚至他凭借年轻体壮的优势在食物的抢夺中能够混个勉强饱食。
以前世对战争的了解,徐寅本以为他的机会会在秋收以后,对一年一熟,甚至两年一熟的农业社会来说,春耕秋收是国之根本,不到万不得已,任何人都不愿意耽误农时,然而万事都没有绝对,任谁都没有想到齐楚两国竟然在春耕时分联合寇关。
自周朝最后的一百年里,周天子对诸侯们的约束越来越小,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变得越来越频繁。
期初,诸侯们的攻伐不过是想要获得一些财货和土地,慢慢的这种战争变成了称霸之路,实力强悍的诸侯国开始用武力让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霸主的地位,但是等到最后的几十年里,霸主的位置已经不能满足强大诸侯的欲望,于是便出现了灭人国的事情。
周朝时期,齐国在东,楚国在南,两国之间并不相邻,平时也没有什么联系,然而随着齐楚两国的不断崛起,两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密切了起来。
这个世界虽然没有范雎,但远交近攻的策略依然被人提了出来,齐楚两国便是这一策略的实施者,在两国相继崛起的同时,通过联姻两国结成了兄弟之国,然后两国在政治上相互呼应,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秦岭以东和以南的土地都成为了齐楚两国土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齐楚两国的灭晋之战,强大的晋国只支撑了两年便被齐楚瓜分一空。
虽说齐楚两国必有一战的言论在两国之间颇有市场,但是两国在灭掉晋国之后并没有立即刀兵相向,而是并力西向,企图利用综合了中原和南方强大资源灭掉在两国夹缝中生存并壮大起来的秦国。
秦国虽然在国力上为三国之末,但是他却有着地理上的优势,齐国想要攻入秦地必须要攻破潼关,楚国则需要攻破武关,而这两座关口都是易守难攻之地,齐楚两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并力西向,用了两百年的时间依然在两关面前折戟沉沙,无法前进一步。
齐楚联合寇关多是在秋高气爽马正肥的季节,徐寅凭借手中贫乏的信息无法推测出两国为什么在春耕时分寇关,但是他却知道这是他武力反抗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