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等人不过是奴隶出身,让他们驾驭牛车或者运货的马车已经勉勉强强,对于由四匹马驾驭的战车只能望车兴叹,无奈之下只能将战车去掉两匹马,战车的车厢也从原来的拉人变成拉货,最终要的是战车的速度被降为与牛车同速。
时间刚过午时,徐寅便率领着奴隶队伍浩浩荡荡的驶出宁乡寨,与奴隶们同行的还有宁乡三老府的二十名女奴,主人遇害奴隶必须陪葬的法令让她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继续依附于这群刚刚强暴过她们的造反奴隶。
至于三老府幸存的女眷,徐寅虽然之前也受到过她们的虐待,不过也决定以德报怨,没有再多做杀戮,让她们继续留在三老府等待黄城的救援。
宁乡乡寨内有百姓百余户,分作两个里,他们所被授予的田地便在宁乡乡寨附近,同时徐寅等人叛乱的消息也是由他们率先获知,并且传递给宁乡三老黄岐。
不过向宁乡传递消息的百姓毕竟都是少数,更多的百姓唯恐徐寅等奴隶的叛乱波及到他们,也顾不得春耕,直接扛着农具逃难到居住在乡寨外的亲戚家中,同时也将徐寅等人叛乱的消息在宁乡乡寨附近散布开来。
徐寅一行人离开宁乡并没有直接向西,而是计划先向西北走五六十里路到达秦岭边缘,然后再沿着秦岭向西延伸的方向前行,按照从宁乡三老府查抄出来的舆图标注,沿途除了经过十几个里亭之外,还要经过同属黄城的另一个乡寨,辛乡。
辛乡的历史其实比黄城更要古老,它在三代之首夏代便已经存在,为夏代宗室诸侯莘国的国都,本名莘城,在莘国破灭后其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依然居住在莘城附近,不过原来繁华的莘城却随着莘国的破灭而败落,逐渐演变城现在的辛乡。
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奴隶们行军的速度并不是太快,平均每小时不足十里,就算这样还需要每过十几里路就要休息十几分钟补充体力和饮水,一直到日暮时分才看到辛乡乡寨的影子。
期初的时候,徐寅还害怕宁乡叛乱的消息传到辛乡,但是沿途走来只有宁乡属地内的里亭有壮丁集结,做出防御的姿态,出了宁乡范围便是一片祥和,甚至有辛乡的春耕百姓上前询问他们是不是路过行商,如此才让徐寅提着的心松了一口气,随后便禁不住感谢这个时代的信息闭塞。
与宁乡相比,辛乡只是一座小乡,不过由于其位置靠近秦岭山脉,秦岭中多有野人出没,乡内的武备却不比宁乡弱多少,同样是革车两乘,士二十,徒四十,而且还有一支人数在五十人左右的捕奴队。
由于照明设施的匮乏,这个时代讲究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徐寅等人到达辛乡的时候,在农田中耕作的百姓已经开始陆续返家,通往辛乡乡寨的主干道上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辛乡的情况与宁乡应该大致相同,乡寨内的正兵都被征发到了边关御敌,乡内担任更卒的辅兵还没有完全被召集,只有少量的辅兵被临时征召到乡寨内保护乡寨和三老府的安全,同时还要监视乡内奴隶做工。
大秦律例规定规,凡庶民私藏、佩带武器者腰斩,家属刺脸充军,邻居连坐,就连拥有贵族身份的士族也只能拥有匕与剑之类的算兵器,不过为了保证国内货物的运转,秦律行商可以携带短兵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