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五日,黄昏时分,贾蓉寿宴开席,冯紫英等人前来拜访,并顺道来参加寿宴。
贾蓉招呼客人的方法也很简单,四菜一汤并四种佐餐小食,加上新酿好的黄酒。
四菜一汤为:象牙鸡条、八宝鸭子、清蒸鳜鱼、东坡肉,萝卜排骨汤。
四种佐餐小食为:炸春卷、豆沙包、时令水果拼盘、烫青菜。
以众人眼光看来,贾蓉这个寿宴过得可真是“简单”,但是他们这些人毕竟已经来了,总得给人家一个面子不是?别看人家贾蓉年纪小,如今也算是朝廷的正式官僚,寿宴这么简单说明人家奉行节俭啊,不搞浪费铺张,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啊。
而且用餐的地点还挺别致,选在明月庄最西部的院落里,这里光线最好,能够直接近距离观察到天上一轮明月的阴晴圆缺,着实是很“风雅”的。
本来只是形式上意思意思,没想到几道菜吃下来,个个都是赞不绝口。
贾蓉还绘声绘色地给众人讲起了几道菜肴背后的故事来。
比如“象牙鸡条”这道隋代出现的宫廷菜式。
传说大业年间,杨广一次到野外游玩、狩猎,累了,坐下歇息,感到腹中饥饿,令随从拿来饭菜,他感到不甚可口,又令去找当地的名厨师重做。
随臣几经周折,终于在山脚找到一家人家,这家人听说皇上要吃他们做的菜,惊恐万状,不知所措。
他家有个四姑娘,胸有成竹,自告奋勇为皇上做菜。
不一会儿工夫,菜做好了,端到杨广面前,杨广品尝后,连声称赞,并令随臣立即召来做此菜的厨师。四姑娘被领进屋见皇上,杨广一见,又惊又喜。
原来此山村竟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并能做得一手好菜。
他给四姑娘以丰厚的奖赏。因所制作成的菜形似象牙,故将菜赐名为“象牙鸡条”。
然后就是后世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贾蓉之前专门托人运来的新鲜黄州猪肉现做现吃的。
这一楚乡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江苏徐州,完善于黄州。后来,随着苏轼的升迁,此菜传遍大江南北,曾相继被介绍流传于苏、杭等。
并受到许多人的崇高赞誉。在黄州当地,乃至在苏州、杭州、四川一带都是上等名菜。
据说在广东和江浙以及海南岛一些地方,也盛行吃“东坡肉”,盛而不衰的“东坡肉”,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那么,黄州“东坡肉”又是怎样创制出来呢?
只因黄州物产丰富,粮多猪多,肉价便宜,又因苏轼向喜食猪肉,有一次家来客,他即烹制猪肉飨客,把猪肉下锅,着水放调料后,以微火中慢慢煨着,便与客人下起棋来,两人对弈,兴致甚浓,直至局终,苏轼才恍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只见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醇。
品其便醇香可口,糯而不赋,并博得客人们高度评价,苏轼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启发。尔后如法复制,同样味美,自这以后,他便常做此菜,有客待客,无客自食。
并还将烹制这道菜的经验进行总结,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见《东坡续集》卷十)
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着火,少着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因为,“慢着火,少着水”能使汤质稠浓,味道自然醇厚强烈。
东坡肉用五花肉做主料,每斤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八块,先用旺火烧,再用小火焖。
炖好的东坡肉色泽酱红,汤肉交融,肉质酥烂如豆腐,入口不油不腻,的确是很照顾他们这些人的胃口了,毕竟牛继宗和石光崇都是快奔六十的人了,肠胃和消化功能自然就不比是柳芳,马尚这些才四十出头的,更别提带头的年轻人冯紫英了,但这炖得酥酥软软的东坡肉入口爽滑,肥而不腻,于是原本约好一起来游说贾蓉的“拉拢贾蓉大会”,轻轻巧巧地变成了“美食座谈会”。
临到最后,冯紫英才猛然想起,自己这些人来的正事还没说呢,这时候,贾蓉才不急不缓地让人上酒来,那这意思就很明显了,谈事情可以,
采用传统工艺,经人工老窖,双轮底发酵,蒸馏摘酒,陈酿一至三年,精心酿制而成。
龙井液为大曲酒,酒液无色,清亮透明,窖香浓郁,芳香宜人,品质纯净,醇甜爽口,回香悠长,酒度高达54°,这个时代恐怕没几个人喝得了这样的高度酒,倒不是因为不舍得,只是受限于工艺水平的局限,前前后后需要多重杂粮将近二十斤才能晾出五斤这样的高度酒来。
事实上如果是粗制滥造的话,二十斤粮食足以酿造出十五斤左右的酒水,但是那样的酒水就跟武松喝的那玩意儿差不多,别看武松十八碗喝得多,事实上一碗也最多不会超过三十度,只是武松喝得多,量变引起质变,自然酒意就上来了。
这可是自己之前在湖广时发现的“当地宝藏”啊。
武昌古称樊口,属鄂州,酿酒历史悠久、自汉代起便有酒业开始发展。
晋代庚亮镇守武昌曾在“乘月登南楼酣咏达旦”时豪饮武昌酒。
尤其宋代以后,酒业发展兴盛,熙宁年间鄂州酒课达“五万贯以上”。
苏轼、孔武仲、晁无咎、张末均有赞颂武昌酒的诗文。
如:“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