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其实不复杂,但是细节方面的信息量很大。
话说在二十年前,江宁府甄氏家族有一嫡次女,其出生之时有一黄眉道人上门,言其生有凤面至尊之相,谁若与其结下深厚情缘,必多子多福也。
这甄英宁也是自小便聪明伶俐,又十分孝顺,左邻右舍无不赞其聪慧。
然而其人虽有诸多好处,只有一样不好,年过十七还未曾有人上门提亲,据道人所交代的,若无人上门提亲,便不可轻易许之成婚。
这一日南安王妃做客甄府,闲聊时提起了京城贾氏子弟有一人可为良配,年方十九,尚未婚配。
甄府听说以后,便托人去神京城打探消息,一来二去,双方同意,於是定下亲来。
及至迎亲之日,贾珍亲自上门,新人气派,快乐迎娶,将甄应宁迎过门来。
彼时,甄应宁生得十分俏丽,兼体态款款,实是美人坯子,把个贾珍喜得一嘣三尺高,彼时他早已是京城里劣迹斑斑的纨绔子弟,从小就跟丫鬟打得火热,不知糟蹋了多少女人,因此没人敢把女儿许给他家,偏生贾珍去过甄家几回,让甄应宁瞧见了,虽本事不大,年轻时却也生了一副好皮囊,甄应宁私底下见过他一回,言辞相谈倒也还好,真正让甄应宁改变心意的,还是甄氏家族那庞大的关系网。
甄氏家族是天熙帝的老部下了,当年甄氏玄祖跟随太祖皇帝打天下,被提拔为一品带刀侍卫,入宫当差。
先祖甄应寅是入宫随年幼的天熙帝作伴读的发小,为天熙帝出力捉拿权臣,由此得到重用,甄氏一门由此发家。
甄氏家族从甄应寅这一代开始算起,第二代是甄应顒,第三代的甄应頫,再到如今第四代的甄应嘉。
为何在经历了数次打击之后还能屹立不倒?凭的就是甄氏数代经营培植的人脉圈,甄氏可以说既是兴于人脉也灭于人脉。
甄氏之兴盛,源于天家的任用,以及朝中要员的关系网经营得好。
首先从甄应寅这一代开始,被天熙帝任命为江宁织造,一做就是二十余年,由此便有了涉足权利中心和站队博弈的实力。
其次,天熙帝选取江南美人充入后宫时,这件事多半也是由甄家操办的,原本不少不够格参加选秀的人家被甄家推举上位,其中就有一位陈氏和王氏妇人,后来她们分别为天熙帝生下了皇十三和皇十六、皇十七、皇廿一等四个天家子孙。
王氏于天正五年去世,但陈氏如今还活着,作为太妃被供养起来,老太太如今都八十七了,身体还很健康。
最后,就是跟地方豪强们打点好关系,大家一起捞好处,彼时林如海的祖父林如澍正掌控着两淮盐政,双方一拍即合,甄氏出钱,林氏出力,借着盐政和织造府赚得盆满钵满,然后这些钱自然都被拿去塞了天家和官员们的嘴,这样一来,自然是没有多少人再去说甄家的坏话。
对内,甄氏极尽讨好,对外,甄氏又极尽慷慨,自然是人缘极好,大家都懂甄氏家族的心思。
而且四王八公一脉往上两三代查,都是跟甄氏结过亲家的,或娶了甄氏女做媳妇儿,或为儿孙们聘妻,尤其是北静王府最为出名,往上三代数几乎都娶了甄氏的女子为妻,甚至包括这一代北静王水溶的母亲,也是出自当年江宁府甄氏家族的嫡长女……
有了这么硬的关系和后台,甄氏自然是有不少人保着,作为江南士绅偷税漏税的“中转站”,它存在了一百来年之久。
政治上,甄氏家族的举措就更直白了,就是舔。
比如天熙帝中晚年曾经五下江南,其中四次就是甄家亲自接驾,由地方豪强来出钱出力操办的结果,如此,甄氏家族自然是会为其多多美言,背地里的胡作非为也被甄家所压下来。
宫里宫外都有了势力和经营,这样在朝堂上就有了发言权,有了发言权,自然就有了利益集团出面维护甄氏,甄氏又是陈胤?这个当年老太子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之一,可谁能想到,最后登位的不是他们翘首以盼的老太子,而是一个潜伏了四十年之久的皇四子呢?
转眼已过两年,随着贾珍亲母去世,贾敬辞官遁入道观炼丹,自己逍遥自在去了,贾珍便袭了爵。
也正是这一年,他查出来自己生不出子嗣了,这一年正是天熙五十九年。
于是才有了后来“客居湖广”的故事,彼时的育真大师,已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情僧了,不少贵妇都曾求到他名下来,都是丈夫有毛病,不能生育子嗣的。
过去的二十年里,育真至少跟几百位贵妇打过交道,其中还有不少是湖广地界的寡妇,甄应宁不是第一个,却是最后一个。
两个人初次见面的契机是这样的:
一日,甄应宁接到来信,家中老母病重,欲回去探望,而贾珍恰逢其会恰与人合伙“吃酒去了”,无暇与之同往,甄应宁只得自己上路矣。
及至家中,望老母病危,极尽照顾,母病转好,劝甄应宁回转。彼时甄应宁思已住了十几日,不知丈夫贾珍情况如何,於是欲走。
其祖母约留甄应宁几日,与其畅谈之后才走。
及至走到湖广长岭寺时,忽云来雨至,愈落愈大,竟数日不曾停歇。
甄应宁无法前行,心里急切,见前有小庙一座,便奔去檐下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