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交易。
冰城当地为原来繁殖场解决了问题,虽说这是本来就应该他们解决的事情。
但可能是照顾了华远集团的面子。
东北方面,也很快就和赵宏图联系,想要华远集团支持东北的大豆。
一切都要从1995年和1996年开始说起。
在那两年,国内大豆连续两年大量减产,但是需求却保持旺盛的态势,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弥补国产大豆数量的不足,国家对大豆进口实行配额管理。
所谓的配额管理就是普通关税税率为180%,优惠税率为40%,配额内税率只有3%。
而华远集团早就在巴东那边有布局种植大豆。
马康年因为八百万的债务,卖身给了赵宏图,被他安排到巴东负责大豆种植。
马康年当初在东北农垦系统当过管理层。
他去了巴东那边后。
很快就把那边给撑了起来,在大豆种植方面,成绩斐然。
单产能够达到2.8吨每公顷,远超过国内1.8吨/公顷。
出油率更是比东北的大豆高两个百分点。
华远集团又有独立进出口的专营权,享受百分之三的税率。
而从美洲那边运输大豆回国的运费,比起东北大豆走铁路运输的成本,竟然也相差无几。
华远集团更是愿意从海外进口大豆了。
光是华远集团自己从海外进口大豆也就算了。
他还出售大豆给其他的压榨厂。
这就过分了。
在去年的时候,华远集团从海外进口大豆就差不多有八百万吨。
一下子让华国从此前的大豆出口国,变成了世界头号大豆进口国。
华远集团的所作所为,让东北大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今年,作为国内大豆产量二分之一强的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五。
收购价格更是跌破了种植成本。
要知道,龙江1800万农业人口,其中有1000万种植大豆。
关系到这么多人的生活。
龙江自然是想要华远集团退让一步。
但是,如果食用油行业,也不是光华远集团一家,还有嘉利、佳吉等外资企业,如果华远集团不从海外进口大豆,那在成本上,就不能占据优势了。
张思亮去了佳吉后,处处对标华远集团。
他先是从基层粮库为切入点,全面布局三四线城市的供应链,着手贸易和深加工等业务。.qqxsnew
在95、96那两年,趁势向国内市场供应大豆等农作物。
接着收购了鲁省阳照的三维大豆压榨厂百分之七十五的股份。
收购金陵华龙大豆压榨厂。
在江阳、静海、松山等地,自建或收购了三个大豆压榨厂。
在国内分别控制了600多万吨的大豆压榨年产能。
而嘉利更是在华国内仅次于华远集团的存在,光是一个东海粮油,日压榨能力就达到了1.25万吨,是全球第二大的大豆压榨厂。
除了这两者外,还有很多做跨国粮食贸易的大公司也不会放过华国这么一个大的市场。
一切都还是因为,在94年米国一个经济学家写了篇文章,谁来养活华国,他在书中说道,华国在2030年的粮食进口量要达到3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