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胡兄心里也清楚,当今皇上是没有多长时间可活了吧。”尹昌隆小声的说道。
胡烨听了大惊,这话可不能乱说,虽然自己在北平已经说了无数回了,但是这里是在南京,被旁人听去,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事。
“尹兄,这话可别乱说,就算是明显的事,咱们也只能埋在心里。”胡烨小声回答。
“胡兄不必担心,你是个神算子,想必比我知道的要清楚。”尹昌隆就像是跟以前变了个人似的,说起话来竟然比之前铿锵有力的多,“既然我这种屁民都能看得出来,没理由朝廷里面那些大臣看不出来。”
“胡兄可知道这乡试的试卷是谁所出?”尹昌隆又问。
“不是主考官么?”胡烨好奇的问,如果不是主考官出题,前些日子去拜访王玮的时候,就不会遇到那么多书生了。
“或许以前是主考官出题,但是这次我看主考官可能只是提提意见罢了,出题之人肯定比主考官大上不少。”尹昌隆分析着。
“何以见得?”
“原因很简单,提学还没有胆子敢出这么宽泛的题目,那样绝对会遭到一众大学士的反对。所以我敢断定,这次乡试出题的,肯定是一众大学士出的题目。”
“而他们出这么广泛的题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寻找不拘一格的人才。如果出以前那种定向的题目,考生的答题很有局限,根本就看不出才华来。”尹昌隆说着。
“不拘一格的人才?难道尹兄是说……”胡烨好奇的看着尹昌隆。
“不错,我认为朝中大员已经在开始为下一任皇帝选拔人才了。”尹昌隆很自信的猜测。
胡烨直接被尹昌隆吓了一跳,这货真是什么都敢说啊,朱元璋还在位呢,就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都快要赶上自己的胆子了。重要的是,这货是在南京这么说,真是不要命了。
“尹兄,就是一道策论题目而已,哪有这么多道道。”胡烨知道尹昌隆猜得很准,这一届科举中,确实是出了很多人才,跟朝中大员的刻意为之有很大关系。
但是胡烨还想看看这个穷书生还知道些什么,因为历史上的尹昌隆虽然考中了榜眼,但是作为也不大。如果历史上的尹昌隆真的有这般见识,绝对不可能这么默默无闻的。
“这有什么,前朝又不是没出现过。胡兄该听说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吧,一旦洪武皇帝驾崩了,不管是皇太孙即位,还是某个藩王回京篡位,朝中的大臣肯定是要换上一波的。”
“然而这些大臣不可能默默无闻,他们必须得要培养自己的势力。而考生就成了他们最容易拉拢的对象,于是他们就出了这样一个范围极广的策论,就可以挑选附和自己利益的考生加以栽培。这样日后当官了,也就会成为他们的盟友,就算是他们归隐了也能注视着朝廷里的一举一动。”
“所以这个策论里面隐藏的东西很多,我才会思索了一天,到了快要交卷的时候才动笔。”尹昌隆回答着。
胡烨震惊的看着尹昌隆,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从小落魄的人该有的见识。就算是世家里面的弟子,都不一定将朝廷里面的事情看得这么透彻,就连自己对于朝廷的认识都没有他的清楚。
“那尹兄是如何作答的?你的回答又是符合朝中哪一位大臣的利益?”
“呵呵,胡兄说笑了,现在时局很不明显,既然大学士们出这么广泛的策论,就说明他们自己都还对未来的变化不清楚,我们又如何能够轻易站队。”
“所以我就只是对于孟子那段话的表面做了解析,也就是“仁”字做了鞭辟入里的解析,不赞扬当今的皇上,不恭维皇太孙,也不迎合朝中大臣,更不歌颂外地藩王,这才是中庸的精髓。”尹昌隆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跟之前那个经常饿肚子的尹昌隆判若两人。
如果不是这些天来经常见到尹昌隆,胡烨都以为眼前这个是尹昌隆的双胞胎兄弟了。
“对了胡兄,你做的策论如何,相信以胡兄的见识,答卷一定很有特色吧。”尹昌隆说完了关于自己的认识,便好奇的问胡烨。
因为从这些天的观察下来,他认为胡烨是这些年来自己唯一看不透的人,但是对胡烨又没有一点戒心。
“哪里有什么特色,不过就是中规中矩的一点意见罢了。”胡烨尴尬的摇了摇手,没想到自己竟然是看走眼了,这尹昌隆竟然是深藏不露。
不过他对于自己的策论也是有些信心的,中个举应该不难,至少不用去当阮安的徒弟了,这一点还是值得欣慰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