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在仁义上又当何如?怎生取舍?”齐威王问道。
道聆侃侃而谈,对仁义的解释其实更为简单:“老子提倡绝仁弃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仁义于芸芸众生而言,并非必须之物,而是国家强盛的体现。换而言之,若百姓食无温饱,衣不蔽体,居无定所,谁还会在乎仁义?
齐王见过边陲小国和西北蛮夷讲仁义吗?”
道聆虽修道四世,但修道也是要与时俱进的,因此他也虽道士们读过一些“新潮读物”。像现在所谈论的仁义,道聆联想到的是现代社会的道德。
老子提倡的绝仁弃义,仁义这种东西便是道德。
人类不应该盲目追求道德,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是先追求物质,然后到精神。
马克思的哲学就对道德提出过解释。道德与法律、法律等社会现象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道德不是人的本性,道德是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产物,和经济有绝对的关系。当社会物质不丰富,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人类是不会讲道德的。
老子推崇自然,推崇人的本性回归自然,所以让统治者放弃仁义的教化,把人们变得更自然一些,让他们包括放弃巧取和利好的诱惑,说到底,更像是一种愚民主义。
“治国亦是如此。
若君主对国政把控过甚,则国家沦为一言堂,更易因君主的失误而走向衰落;若君主对懈怠国政、不管不顾,则国家大乱。
正确的做法当是,君主把控国政大局,适当放权于有能力的大臣,则国家大兴。
在对待圣人的态度上,尊重圣人,理解圣人之道,但不固守圣人之道,不过度依赖圣人,这才是良好的治国之道。”道聆终于引出了最后一步。
这对于圣人的取舍,他也是思虑再三的,慎之又慎,才说出来的,因为他知道,他的一番言论,很可能影响齐威王终生,间接影响历史进程。
以道聆的角度来看,老子和如今的庄周为何要绝圣弃智呢?
因为在他们的看法中,圣人虽有才能,但往往自视甚高,把自己的认识绝对化,固守于既有的思维,以自定的善恶标准和是非评判强迫他人服从,对国家无利,所以要绝圣弃智,不迷信任何人,不执著于任何一种思想。
但道聆觉得,他们的想法太过偏执,老子的绝圣弃智,正是由于太过绝对,一度被认为是愚民主义。
可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绝圣弃智”,反而是对愚民主义的否定。
圣人宣称掌握了真理,然后占据话语权,对其他人进行洗脑教育,以己道替换自然之道,力图以自己的政见影响历史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绝圣弃智”,否定高人一等的圣人,方能做到人人平等;弃绝自以为是的理论,心灵才得自由。让每位有才之人得到重用,而非像齐威王先前所问那般,取信于一人,这才是真正积极向上的为政观!
齐威王听罢,面色郑重,整肃衣衫,以君王之尊,无视来往将士震惊的眼神,对着营帐内的道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朗声谢道:
“道子之言,振聋发聩,再造大恩,田因齐没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