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能够让人工智能独立完成音乐内容的创作,实际上也能让人工智能独立完成影视内容的创作。
因为他们两者的内核对人工智能来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音乐旋律和歌词的创作,一个是故事内容和图像的创作。
他们的核心内容还是情感问题,只要创作内容能够引起人类情感上的共鸣,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如果再升华一下,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内容,让内容变得更加深刻,那么创作出来的内容就更具有意义。
无论是情感还是哲学,实际上都有现成的作品和阐述,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原创,但是拿来用,而且变通着用,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甚至同样的哲学思想或者是情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都看不出来两者之间的内核联系其实很紧密。
人工智能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对于内核原创性要求就不要太高了,那应该是人类自己该完成的工作。
只是这么一来,会不会减少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就拿音乐创作来说,本来大家多少还有一口饭吃。
如果人工智能参与进来,光是量就能够将人类创作冲击得七零八落,除非是具备明显差异的作品,一般的作品根本就很难区分他们。
普通大众听音乐主要就看好不好听,能不能听得进去, 至于里面的差距,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音乐创作者的收入会锐减, 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这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非常不利。
别小看这一点,人工智能说到底是不具备原创能力的, 至少当前级别的人工智能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严重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就等于是扼杀人工智能的潜力。
其他的文化类产品, 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小说文字作品,都是这个道理,人工智能进行解构性创作完全没问题,但是真正原创能力却不具备。
这样看上去只要保留顶尖文化内容创作者就可以, 因为真正具备创造性能力的人, 就是这些顶尖人才, 普通文化创作者, 实际上做的工作和人工智能没多大区别。
但是事情不能这么看,如果没有庞大的普通创作者, 又如何诞生顶尖的天才创作者,拥有庞大的基数,才能提升天才诞生的数量。
这就和有“精英”认为普通人没有用, 来到世上纯粹是浪费粮食, 这就属于本末倒置的想法,大厦好像不用建第一层楼, 就可以直接建设顶楼一样。
没有庞大的基础人才, 又如何诞生顶尖人才, 这也是叶子书始终认为, 任何人都有其存在价值的根本原因之一。
他使用人工智能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能让旗下产业更好的经营下去,而不是要扼杀人类创新的能力。
如果不顾及将来, 只照顾眼前的利益,未来也终将要走入死胡同,而且这样的人工智能发挥的越极限,产生的危害就越大。
坐在座位上的叶子书, 脑海中快速思考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还不能继续往下拖, 一旦让企业看到了好处,会自动忽略掉面临的危险。
叶子书能意识到这个危险性,是因为他不完全将自己定位为资本家,但是他手底下的职业经理人就不好说了。
他脑海中瞬间出现了众多方法,但是最终一个方法是他觉得最可行的,那就是分享利益,将企业依托人工智能赚取的利益,拿出一部分出来进行分享。
分享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普通内容创作者的,具有一定淘汰性质,那就是看他们的作品质量和受欢迎程度。
作品质量是从他们的作品价值来评估的,这种作品不一定受市场欢迎,但是对人工智能具有很重要借鉴作用。
针对这样的作品,内容运营企业应该根据人工智能给出的综合评分,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让创作这类内容的创作者有较高的收益。
如果能够做到质量和受欢迎程度两项都好,那么获得的收益就更多,不仅能够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也能从平台利益当中分享更多的收益。
一般来说,受欢迎程度高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虽然不完全绝对,但是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关联的。
第二种是针对原创性很高的创作者,这类人注定创作的内容数量有限,不可能既保证较高的原创性,又能大规模量产。
针对这样的人才,平台应该给予最高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让这些人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