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后的墓葬都已经有了一套比较严格的流程,墓穴的变化特点同样是和地面建筑息息相关。”
“陪葬品也开始和日常生活有关联,壁画墓不再盛行,反倒是一些和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东西更加流行,比如说一些握手玉如意、鼻烟壶等。”
“这个时候的陪葬品的价值一再下降,纵观以往,就会发现陪葬品日渐简约,已经开始从体现社会地位,渐渐过渡到体现一个人的生活需求、生活情/趣等等方面,这也是一个大的趋势。”
“从墓葬仪式中墓主人所用的棺椁也可以看出来。”
“新时期时期,人们认为灵魂是可以复活的,所以在新时期晚期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墓穴里发现了棺、椁之类,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相信这样可以保存尸身。”
“后来的贵族甚至嫌不够,还会在外面多套椁,《礼记》中就多有记载,‘天子棺四重,诸侯棺三重’等等,而棺椁制度到了汉朝达到了一个顶峰,西汉的时候达到身份的人可以使用黄肠题凑。”
“而且有些人甚至还可以使用专门的葬服——玉衣。”
朱清谷放出了黄肠题凑的照片,那些重重叠叠、十分规整的棺椁有一种肃穆感,还有灯光下,摆放在展柜里被复原的金缕玉衣,都叫人十分感叹。
[黄肠题凑,我那时候看考古纪录片第一次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还有金缕玉衣也是,我还以为是那种两广的凉席。]
[那种会夹人头发的那种,对不对?]
[难怪盗墓贼都爱盗汉墓,明清后面的墓都没啥好盗的,因为没有啥东西了。]
[其实也还是有的,就是不值当。]
[都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战乱了,汉墓十室九空啊。]
天幕提到这个,可是让汉朝不少人的心紧紧的提了起来。
“不行,今后要薄葬!”一个官员说,“今后我要薄葬,多葬点什么经史子集下去,那些金金银银的就少放!”
不过薄葬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了。
西汉楚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上面的封基石写了墓中没有华贵的服饰和值钱的金玉,只有棺木和尸骨。
结果盗墓贼的盗洞打了一个又一个。
“薄葬是不可能的,我就往里面下毒、流沙……”还有些达官贵族想的是升级防盗手法。
有些时候就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毕竟死人不可能诈尸起来和活人更新防盗手段,那就说明防盗手段始终是具有滞后性的。
……
朱清谷也是一样,以前的时候就很喜欢看考古纪录片,喜欢一点一点的通过那些考古人员的步伐去探索历史的真相,知道每个墓、以及每件陪葬品背后的故事。
有一回看纪录片还看见考古人员挖出了古人炼的仙丹呢!
那个时候朱清谷就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渐渐长大,她也觉得历史不是残酷的,也不是无趣的,每一个人的一生写在里面,渐渐的就织就了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