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的起源,又到了黄帝后裔颛顼帝这里。
颛顼帝有个儿子叫称,称有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后代又到了陆终这里。
陆终六个儿子中的老二,叫惠连,就是董姓的源头。准确的说应该是惠连的孙子,因为给帝舜养龙有功,被封在董地,叫董父,才算董姓真正的开始。这个董地,据说是今天的山东定陶。
所谓的龙,说白了就是现在的鳄鱼。由此可见人类驯化鳄鱼,早在史前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董父生活的地方,就在今天的河南汝阳、临颖等汝河两岸。过去临颖还有个地方叫豢龙城,据说就是当年董父养龙的地方。想想现在如果中原大地鳄鱼乱窜,肯定乱套了。
去年还是前年记不清了,河南汝州一个公园发现一只鳄雀鳝,闹的沸沸扬扬。如果满地跑鳄鱼,指不定乱成啥样呢!
另外还有说法是吴回的哥哥重黎的后代,甭管他哥俩谁是始祖吧,反正到最后都是一家人。这支最早,源出己姓。
再就是出自姬姓的。
春秋时候周王朝有个叫辛有的,他的儿子在晋国担任董督一职。董督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文物局的合并体,也就是你在河边野地捡到了宝贝,最后要交到他那里,否则就是私藏文物。不过那时候工作没有分那么详细,一些文史类的事,也归他们这个部门。
在今天的山西运城附近,古代有个数百里的大湖,叫董泽陂,也叫文喜邑。沿湖居住的人们,就有以董和文为姓的。
随着人类活动区域扩大,董泽逐渐缩小,后来成了盐湖,在后来也就没有了后来。这个董泽,大概就在今天的山西闻喜县到运城市一带。
另外还有兄弟民族改姓加入,这个不去深究。
董姓目前人口约六百万,位居前四十之内的大姓氏。
董姓在春秋时候已经声名鹊起,特别是时任晋国董督的董狐。赵穿弑杀晋灵公后,董狐如实记下了此事,留下了董狐秉笔的成语典故。
在河南通许县东部,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走一庄又一庄,冷子不打仲舒岗。
冷子,是当地的俗称,也就是冰雹。
这个仲舒岗,就是埋葬了西汉董仲舒的地方。
不过按照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葬在了长安下马陵。所以河南通许县的这个,大概率是董仲舒的某位弟子,为了纪念老师故弄的玄虚。
因为纵观董仲舒的一生,和这个通许县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离最近的,也是为胶西王刘端服务的那一段。不过办公地址在山东高密,离这地方也挺远的。
汉武帝刚上台时候,国家大权在窦太皇太后手里。而这位太皇太后,喜欢黄老之学,让汉武帝施展不开拳脚。
等窦太皇太后崩后,汉武帝多次向董仲舒问策。董仲舒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
期间还出了点状况,就是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天灾,董仲舒想借此机会规劝汉武帝,就写了个奏折。
还没递上去呢,刚好主父偃来拜访看到了。这家伙扮演了盗书的蒋干,偷走底稿上交了汉武帝。结果汉武帝看到勃然大怒,如果不是董仲舒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估计也难逃一劫。
由此可以看出,家里最好别让人乱进,有些人指不定憋着什么坏整人呢!
到了东汉,董宣被司徒候霸看中,开始出仕做官,不久升任北海国相。
董宣的家,在今天的河南杞县圉镇,倒是离这个通许县仲舒岗非常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把董仲舒和董宣给搞混了。
董宣到任不久,当地的一个大户叫公孙丹,盖房子时候经过阴阳先生占卜,说必须得死人才能吉利。
这位公孙丹没有自己抹脖子,却从大街上随便拉过来一个路人给宰了。你说人家走路好好的又没惹你,凭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就杀了呢!
家属闹不闹的先不说,董宣听说过,立马将主使公孙丹和一个动手执行者逮捕,随即经过审判,依照汉代法律,执行死刑。
这么一来公孙丹的亲戚朋友不愿意,人家是地方土豪,势力还是挺大,要不然也不敢在大街上把人拉过来就杀。
一帮人提着刀枪棍棒,嘴上说鸣寃叫屈,实际上就是来报仇。
敢跟政府作对,还反了你了。董宣下令水丘岑将这些人全部抓起来,统统斩首。
公孙家一下子损失几十口,人家也有后台呀,上级不愿意担责,就将董宣和水丘岑等九人抓了,解往洛阳。那意思你们爱怎么办怎么办,我只要把这个烫手山芋扔出去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