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新毫无顾虑,他呵呵笑道:“四郡之地,本来也不需要选多少个官员。四郡的这点人口,也用不着什么顶级大才治理。有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主要是让他们合理的做到那个官职上,一个县放两个认字会写字的人上去,有事的时候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商量,总能有一个章程出来。”
“最为重要的是,上任的人有一颗做事的心,不是有了点权力就贪图享乐。”
“当然,现在这种世道,这点人口,也没有物质让当官的人享乐。”
沉吟了一下,常建新又道:
“到时候你们顺道整一个监察机构,不定时巡视地方,同时年年审查地方官员政绩。让地方官自己把自己每天处理了什么事情,处理的结果记录在册,年底上交到晋阳城。”
“下一道命令到整个晋阳军中去,无论将领还是普通士兵,有识字会写字,想当地方文官者,都可以参加考核,最终由主公和少将军共同进行最后询问,一旦考核通过,便酌情授予地方文官职位。”
“另外,筛选一些在大战之中受伤太重,伤好了之后也不太适合再上战场,但立有功劳者,去做地方县尉,负责缉拿罪犯。”
这一整个框架不就都有了。
刘琨、刘绍相视一眼,虽然觉得有些儿戏,但如果他们不想去求世家,把文官治理体系直接交给世家,也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
在刘琨、刘绍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常建新的影响,刘琨、刘绍也同样有此刻局面的话,他们能看到的选择,唯有亲自到世家去商谈,一个世家派多少人出来,接手一个个郡县的治理体系。
甚至世家之中也有不少练武的,把一些军中将领的职位一并交出去,到时候专心发展,或许也能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再造一个类似于西晋王朝的体系。
四郡十六个城池,三十几万军民,其中普通百姓二十八万多,并且真正需要认真管理的,也就晋阳、安邑两座大城,只要把晋阳和安邑两座大城管理好,其他十四座城池,出问题也都是小问题,不会有多大影响。
最终刘琨、刘绍父子决定听常建新的。
后面几天,他们便开始忙着在军中,以及晋阳、河东、西河、上党四地,颁布诏令,进行科举选官。
初步的考核很简单,就是发几张A4纸下去,参加考核的人能读懂意思,能用书写的方式回应上面提的问题,这初步考核便通过了。
而后就可以来晋阳城,由刘琨、刘绍父子,亲自接见,再当面考核最后一些问题。
两次考核都通过以后,便会授予第一批‘功名’,等候授予官职,派往各个郡县上任。
值得一提的是,常建新让刘琨、刘绍给几个邬堡里面的世家送信,告知他们世家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只要能通过考核,同样获得功名,有到地方担任官职的机会。
对此,几个世家的掌权者都嗤之以鼻。
正如常建新所说的那样,从晋阳军拿下河东郡,世家便在等刘琨或者刘绍亲自上门。
他们甚至都想好了,看在同为汉人的份上,他们多少会派出一些边缘子弟,帮助晋阳军治理地方。
但为什么说只打算派一些边缘子弟,而不是最核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