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事苏世玉自然不可说什么,且孙太师自己贬低子孙,不见得就喜欢别人附和,所以苏世玉只是低头抿了口茶水。
孙太师不知想到什么,望向别处,两人一时无话。
半晌后苏世玉终于放下茶盏,道:“太师找小子前来,该不是为了聊些家常吧?”
孙太师缓了缓点头道:“原本是想邀你父亲前来,没想到苏家这么早就交给你打理了。”
苏世玉挠了挠头,“太师这话要是被我家小丫鬟听见可得埋汰我了,苏家有大管家打理,长安阁也是洪掌柜大小事宜的照料着,世玉倒是和孙少爷一样,两手空空无闲事的晃悠着。”
孙太师听了眯着眼睛细细的看着他,苏世玉面不改色的接受老太师的审视。
“小滑头,和你父亲一个德行。行了,没打算为难你们苏家,苏家刚入离阳那会儿每年都给朝中大臣供奉了不少珍惜玩意,给朝廷的上供也不少,且每年助灾民平荒乱,国库充盈也有你们的功劳,朝廷自不会卸磨杀驴。”
苏世玉苦笑道:“可惜三次也没送到孙太师心坎上。”
苏家送礼是有讲究的,朝廷自然是只需要给些真金白银填充国库就行了,但那些朝中重臣可就难伺候了,送的重了难免会被误以为是贿赂,送的轻了又唯恐轻视,直白的银财又太过俗气,且又有些自诩正直不受歪风影响的正官,可谓众口难调。故苏家从来不送真金白银,而是针对各人喜好挑些适宜的玩意,如张大臣喜马苏家就遣人从北疆重金寻得良驹,李大官好女色苏家就从江南之地挑了两个水灵的姑娘,王大臣喜兵器苏家就将战时那些名气颇大的刀剑搜罗了一番送了过去,说不上多值钱,但其中意义远比一箱两箱的银子要讨喜。
只是送孙太师的小玩意却是三送而三拒,其中还包括一幅庄大家的手书。据说这位老太师展开看过后连连称赞,而后就让人送了回来。事不过三,苏家之后也未往孙府再送些什么了。
孙太师捏了捏胡须道:“无功不受禄,苏家有意心领便是,无须那些花花肠子左右折腾。”
苏世玉忽然起身,抚平衣衫,向前踏了一步,道:“苏家入离阳一十二年,承蒙孙太师多方照料,晚辈苏世玉,拜谢。”
一躬鞠到底。
孙太师倒也没有谦辞,也或者是没有来得及挪位,反正是不偏不倚的受了苏世玉这一礼。
“士农工商各得其位,天下才得太平昌盛,苏家是良商,朝廷没有不扶持的道理。”
苏世玉正色道:“理是这个理,但苏家谢还是要谢的,所以孙太师有事但说无妨,苏家断不会推辞。”
孙老太师点了点头,“苏家每逢灾害必有所捐赠,对北疆士卒也多有照料,那么北疆局势苏家应该也有所知晓。”
苏世玉皱了皱眉头,“北疆这么了?”
孙太师将茶盏往里面推了推,“夏侯惇从东门撤了回来,自然不只是担心独子夏侯翊,只要我们这几个老家伙还在离阳,谁会加害他独子,莫不是失心疯了吗。”
“夏侯惇回来,是因为北疆传来一个消息——北境开始乱了,准确的来说,是北境终于开始乱了。”
老太师用极其舒缓的语气,不疾不徐的说着,像是在讨论天象一般。
“离阳目前知晓的人不多,提前告诉你,一是因为苏家迟早要知道,二是朝廷现在的确需要苏家相助。”
“苏家何以相助?”
“战乱将起,劳民伤财不消多说,朝廷希望苏家拿出一半积蓄,填充国库已做备用。”
孙老太师吐字极慢的说着,没有施压,一切自凭苏世玉定夺的态度。
“好。”
苏世玉未做丝毫犹豫,一口应下。
老太师抬了抬眼皮,眼中透露些许赞赏,“我以为,你至少要回去和你父亲商量一下。”
苏世玉摇头道:“父亲若是知晓我敢迟疑,怕是少不得一顿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