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索菲亚的收复十分成功,被救走的奥军也已经通过奥军的海军舰队,通过爱琴海撤回到他们后方大本营处。
希腊舰队曾想过借此机会进行拦截,但碍于奥军的两艘战列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稍微的休整过后,俄塞保三国联军便再一次启动。
国际上,这场战争吸引住了不少人的眼球。
一些巴尔干小国也开始对奥斯曼帝国宣战。
身为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黑山派出两万人前来参战,其他小国也陆陆续续加入其中。
顿时间,奥斯曼成为了众矢之的。
只不过小国所能提供的支援实在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在主要战场上,保加利亚更是不愿意让这些小国军队进入自己的国家领土内。
若非黑山国王尼古拉一世与费迪南一世有不少交情,尼什边界防守战中也提供了很多支援,恐怕也会对他的两万人支援直接拒绝。
毕竟,由玛利亚所率领的八万俄军,其威慑力更加巨大。
接下来就是对保加利亚的剩余领土夺回战。
这些战争异常顺利,甚至没有遭到多少抵抗就被费迪南一世给收了回来。
只不过碍于战争需求,费迪南一世并没有分出很多兵力到这些领土上,而是派出些许部队作为警卫员,用来负责秩序安全。
这段顺利的收复领土过程让玛利亚感到了不解,正当她还在思考这里面的缘由时,奥斯曼军队内部开始发生大变。
首先是那名总司令,因为过于刚愎自用,加上德国顾问的举报和谴责,他被撤职查办,或许还要面临刑罪。
名叫努尔丁.易卜拉欣帕夏的步兵将军成为了这支奥斯曼巴尔干方面军的总司令。
他将当任这场抵抗巴尔干国家入侵的战争。
如今退回来的军队还有二十万,加上临时招募且拉到前线阵地的三十万人,一下子这支巴尔干方面军又强壮了起来。
与此同时,恩维尔帕夏接受了参谋长兴登堡的建议,以埃迪尔内省的亚得里亚堡为核心防线,进行大规模阵地防御。
无数防御工事被建立在亚得里亚堡上。
士兵们整装待发,数百门火炮正一点点地被推到阵地上。
在亚得里亚堡面前,则是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堑壕,堑壕以弧形的方式把堡垒给包围起来。
类似于玛利亚一开始对付索菲雅堡垒时的方式。
只不过二者的区别是,玛利亚是要围困,而这无数条堑壕则是用来防御。
而且这些堑壕都经过混泥土灌注加固,上面还堆放了很多沙包用作对大炮轰击时产生的冲击和碎片。
而这仅仅是第一条防线。
相对于南多布罗加防线,这里的防线又兴登堡亲自负责,纵深有5公里远,而且分出三条防线。
第一防线阵地是前线堑壕,同样部署了各种工事,第二防线是三公里后的第二条防线,建立在山上,居高临下,占据着高地优势。
第三条防线则是亚得里亚堡核心防线,这将会成为最重要且最难攻陷的地方。
兴登堡亲自给奥军进行阵地工事的指引。
相对于其他奥军军官的暴戾,很多奥军士兵发现,这位来自德国的老参谋反而更加的友好亲近。
他还特意要求给所有士兵改善伙食,准备好御寒衣服。
有时候更是来到前线,与其他军官或者士兵进行交流。
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位德国参谋不单没有什么架子,甚至还十分的平易近人,他所说的土耳其语也十分标准,丝毫没有半点违和感。
久而久之,兴登堡在这里的声望越来越高,甚至比新上任的总司令还要高。
一开始,新上任的总司令努尔丁还担心敌军会不会乘胜追击,立即从索菲亚城朝着这边打过来。
如果真的是这样,如此大规模地进行防御工事,恐怕会造到一半然后就遭到敌军的进攻。
最坏的情况是,他们所修建的防御工事将会成为敌人的东西。
所以在兴登堡提出建立亚得里亚堡防线时,努尔丁一开始是持有反对意见。
他认为应该直接把所有火炮都搬运到亚得里亚堡内,而非在亚得里亚堡外建立堑壕工地。
可惜,他的想法却立即遭到兴登堡的拒绝。
“敌军内部确实是有这样的军事人才,可惜他们内部并非完全性的团结,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一世绝不会放过任何一座丢失的城池。”
“每一次收复城池,费迪南一世都需要对城市进行重新部署,或是维稳或是安抚。”
“如此一来便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里面,一来二去,定会拖缓行军速度,即使他们的总司令想尽快执行进攻,也会因为费迪南一世的行为而拖慢了速度。”
事实上,通过自己派到前任总司令身边的顾问可知,敌方内部确实有一个脑子还算不错的军官。
奇袭鲁塞、钳形南多布罗加防线,对索菲亚堡垒的堑壕围堵。
并且还想进行围点打援,若非兴登堡坚持不派出增援部队,而是让自己的学生,坚持把希望那留守在外的五万预备队。
是的,在索菲亚城攻防战中,身在奥斯曼大后方的兴登堡知道了来自索菲亚的求救电报。
恩维尔帕夏一开始是准备派出十万新力军前去支援。
可是,他的想法被兴登堡给直接拦住。
坚守一座无法得到后勤补给的地区,这种做法本来就十分愚蠢。
那前任总司令居然还想来一个中心开花战术。
被团团包围的他们,就算能坚守到最后,也只不过是敌人的围而不攻而已。
而且根据当时电报内的情报可知,对方并不是派出所有军队去包围,而是用堑壕的方式把堡垒给围住了。
既然如此,那必然会省下更多的兵力。
这些兵力会去哪里呢?兴登堡立即联想到一种战术,打击援兵。
能够前往索菲亚地区的铁路通道只有三条,他们必然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这三个位置进行伏击。
伏击人数不用多,一条路一万人就已经足够了。
一旦承载着援军的列车到来,必然会遭到猛烈轰击,缩在车厢内的士兵无法还击,最后只会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这就是兴登堡所担心的事情。
而他的担心,随着索菲亚攻防战的结束,得到了验证。
负责那五万人预备队的凯末尔,成为了这场败战中,唯一的英雄。
他以迅雷不及耳之势,迅速从敌军后方发起进攻,在与城内的士兵进行回合,从而把大部分士兵都撤离出城堡。
保存了十几万人的有生之力,这对于兴登堡而言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而凯末尔对这场战争重所有的信息反馈,让恩维尔夏帕惊出了一身冷汗。
就如同兴登堡所认为的那样,敌军确实在铁路上设伏了,在他们赶去港口时就遭到过一次伏击,损失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