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殿下离开前曾经说过,高加索方面军虽然只有五万人,但只要联合起亚美尼亚共和国的军队,就可以完全性抵御住奥斯曼的入侵。”
尼古拉二世听完后,深以为然,于是便放下权力,只派出几名彼得格勒参谋过去提供支持。
这些参谋过去的目的事实上并不只有提供支持,更是为了监视高加索方面军。
很快,尼古拉二世的指令落到了察里津城内。
收到这份命令后,弗拉基米尔立即展开战前会议。
重要将领如布琼尼和伏龙芝都到来了,约瑟夫带着参与过巴尔干战争的伏罗希洛夫和年轻新将哈米尔加入进来。
会议开始时,弗莱基米尔开门见山地说出了沙皇宣战的信息。
与此同时,他们高加索方面军也将会加入到这场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当中。
但是,这场战争要如何去打呢?
这个问题,成为了会议中的核心内容。
“强攻奥斯曼帝国,夺回君士坦丁堡?”
布琼尼最直接了,他恨不得让自己的军团化作利刃,直接捅入奥斯曼帝国的心脏。
当然,这个战术部署不可能实施。
先不说他们这三十万人能不能真正攻入君士坦丁堡,单从未来的革命部署,他们就不可能将三十万人全部投入到对奥斯曼的战争当中。
要如何分兵,合理部署,成为了他们当前所要面临的巨大难题。
只不过,在开会的时候,约瑟夫还是略带担忧地问了一声。
“玛利亚那边,需要支援吗?”
负责情报信息的捷尔任斯基给出了准确答案,玛利亚那边正处于即为激烈的混战当中,但目前局势还算稳定。
听到这里之后,约瑟夫不禁松了一口气。
相对于约瑟夫担忧,弗拉基米尔则显得十分自信。
“那孩子不可能输给他们,我相信她的能力,正如同她相信着我们一样。”
熟悉的话语,熟悉的态度,弗拉基米尔对玛利亚的能力,深信不疑。
但他也做好了准备。
他已经让雷泽诺夫提前过去华沙,如果华沙战场真的要扛不住了,雷泽诺夫会不惜一切代价将玛利亚给带回来。
当然,那是最糟糕的情况。
回归到会议正题,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分兵。
他们的军团叫做高加索方面军,但其内在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红一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由玛利亚的第一军、约瑟夫的第二军、伏龙芝的第三军、布琼尼的第四军、伏罗希洛夫的第五军、哈米尔的第六军和托洛茨基的一个临时编制第七军组成。
七个军的兵力,每一个军的人数大概在4万人左右。
但托洛茨基的临时第七军因为任务,暂时离开了察里津,因此他们这三十万人,事实上只有二十七万人。
他们必然会支援亚美尼亚共和国。
单凭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人民公社的力量,不可能抵挡得住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所以,他们必须分出更多的兵力,才可以抗下敌军攻势。
然而兵力一旦分得太散,就很容易造成后续的革命力量不足。
这是一个难题,对此弗拉基米尔给出了一个判断方式,那就是人民力量的评估。
亚美尼亚共和国刚成立不久,虽然说武器装备不足,但人民力量空前团结,以他们为首,完全可以集结出一大批民兵力量。
然后就是俄国境内。
革命的时间定在了国内矛盾空前激化的时候。
矛盾一旦达到了最高值,他们将会以察里津为源头,掀起反抗旗帜。
只要得到了工人的响应,全国各地的工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力量。
对于这个评估事项,约瑟夫和弗莱基米尔做出了判断。
首先是亚美尼亚那边,因为这是最接近现在的战争,人民力量也正处于空前团结,他们要应对的敌人也就只有奥斯曼而已。
所以,对于亚美尼亚战场,弗拉基米尔认为,只需要派出三分之一的兵力过去就足够。
只不过为了确保不会被彼得格勒的人察觉到人数异样,高加索方面军所提供的支援宣称,必然是五万人。
紧接着就是彼得格勒那边的评估。
弗拉基米尔认为,这里需要更多的兵力才可以控制得住。
革命时期,必然是人民反抗最为激烈的时期。
但是,他们所要面对的不单是到那时候旧势力的反抗力量,更是要面对其他革命组织的力量。
例如资本主义势力。
加上俄国的土地面积过于庞大,就算全部三十万人都投入战场,也不可能完全顾及到所有战区。
这就是俄国的可怕之处。
弗拉基米尔需要率先占领首都和各个工业城市。
紧接着,就是对其他地区的收复。
如果他们成功占领首都,必然可以招募到更多的工人士兵,兵力上必然会占据优势。
只要兵力达到要求,他们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就能够分散到各个临时组建的新兵团里面。
以此方式,影响和带领着新兵团的成长,从而成为新共和国的革命力量。
需要准确地做出评估,他们缺乏时间,所以弗拉基米尔决定,先让红一方面军以三分之一的规模协防亚美尼亚。
另外三分之一的部队作为预备队,准备好作战。
其余三分之一的部队隐藏起来。
但这个计划并不完整,约瑟夫对此做出了调整。
红一方面军在训练,装备和士气上都十分充足。
然而,他们缺乏大规模作战经验。
在玛利亚还在察里津时,她所提出的‘大规模战争演习’确实取到了成效,但这些成效并非实战。
如果这些战士没见过血,没杀过人,他们终究无法成长起来。
要想成为一支真真正正的精锐hong军,就必须赶赴战场,用战场上的血与火去进行磨练。
所以约瑟夫提出了一个构思。
让军队轮流作战,以便于让所有部队都触碰过战争。
至于会不会让战士们产生对战争的恐惧心理,这一点弗拉基米尔认为绝无可能。
“当他们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战时,他们绝不会逃避战争,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