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关于这件间隔性的清洗运动,必须慎重,也必须小心谨慎,否则会引起更加大规模的负面问题。”
“要如何衡量这件事,则需要着重讨论,而不能以一个人的观点去进行裁决。”
原时空中,约瑟夫是进行了大清洗,确实稳固了自己的权力,但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份负面影响极大造成了他们在苏芬战争中的被动地位。
而现在这个时空,虽说约瑟夫不一定会进行这种维护自己权利的大清洗,但玛利亚却认为可以将其利用。
而她要清洗的,正是这种抬头的官僚资本主义。
肃反,并非不可执行。
而这个肃反的度,要执行到何种地步,又要怎么样才能不会过激,过偏,则成为了他们这群政治领导人所需要考虑的事情。
托洛茨基对这个肃反提案表示了赞同。
对于打击贪污腐败问题,单靠反贪污贿赂局还是太吃力了。
契卡,或许说未来的克格勃,将会成为肃反的最核心力量。
但归根到底还是那个问题,肃反的‘度’,要如何衡量。
是要规模大到无法掩盖,还是说静悄悄地执行下去。
不知为何,话题越说越远,原本仅仅是商讨着如何发展国家经济,如何避免轻重工业失衡。
最终,在他们这群政治局领导人讨论之下,逐渐把话题偏离到恒星之外。
但这也确实是苏联未来所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
特别是对私有制这个度,要如何衡量。
而且在这个问题上,玛利亚将思维发散,又跳到另外一个层面上,那就是要如何处理苏联其他地区的归属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苏俄确实是一个单一国家,但苏联就不一样了,那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要如何处理那些有自治权力的地方,例如白俄罗斯、立陶宛、格鲁吉亚这些地方,成为了他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弗拉基米尔和约瑟夫都有不同的想法。
约瑟夫认为,应该让他们以自治共和国的方式加入进来。
他说道。
“自治共和国就跟自治区一样,看似一个国家,但事实上就是加强版的自治区域。”
“虽说是自治区域,但核心主权依旧在我们手上。”
“就现在来看,我们与这些地区之间的关系很好,或许在谈判时都不带讲细节的,但如果关系恶化了呢?”
“所以,如果不把这些地区彻底绑死,他们迟早都要脱离我们。”
然而弗拉基米尔却提出了反对。
“我们既然要建立苏联,那就应该放眼与全世界和未来的世界革命。”
“既然要让世界各地相继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就必须走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将他们都吸引到苏联这个大家庭里面。”
“因此,我们要率先定义什么是苏联。”
“苏联是什么?那是soviet社会主义联盟,一个没有民族和区域色彩的名字。”
“而苏联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让全世界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
“到那时候,苏联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就是苏联。”
“既然如此,就必须吸引更多的民族加入,在其形式上就无法规定得太死。”
“所以说,应该让他们主权国家的方式加盟进来。”
在这份讨论上,玛利亚并没有立即插嘴进去。
她很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
苏联的解体并不只有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原因加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来的化学反应。
而加盟国的诞生就是原因之一。
她依旧记得,在上辈子学习苏联历史时,就了解到了关于1990年三月时所发生了一次全民公投。
这件公投的起因,就是加盟国的主权和拥有能自由退出苏联的自由权。
很显然,就事实而言,确实是让约瑟夫给预知到了。
苏联稳定的时候,加盟国就是你们最亲密的战友,能将自己的后背交托给你。
可是,苏联一旦不稳定了,或者说中央政府掌控力变弱了,加盟国就会升起不一样的心思,到时候出现分裂主义也属于正常。
而且玛利亚还很清楚的记得,那场公投事实上近乎百分之八十的选民都选择保留苏联。
各个加盟国赞同保留苏联的比例,也同样在70到90之间。
由此可见,底层百姓依旧是希望保留苏联,而不是分裂。
然而,那时候是苏联上层阶级都是一群公知精英,他们硬要说这场投票不能这样理解,而是以他们的理解方式去进行判断。
而公知们的理解方式就很特别了,他们认为选民们所希望保留的不是原来的苏联,而是成立一个主权国家联盟和各种东西,反正就不是保留苏联。
但选民们真的如此吗?
玛利亚绝不认为。
原因很简单,选民压根就不会想那么多。
当你问出‘是否保留苏联’,他们的想法就是‘是否保留苏联’,没有更多的。
普通百姓压根不会想那么复杂的东西,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但掌控着舆论的都是这群公知精英,他们都被欧美的自由价值观所影响,最终被他们扭曲了公投。
当然,既然分裂了,自然就不会存在重新回去苏联的可能性。
这就是现实。
而这件事的源头,正是苏联的定位,究竟是以主权国家加盟进来,还是以自治共和国。
然而弗拉基米尔和约瑟夫都无法说服对方。
双方都有着自己的理由,理由也十分充足,没有半点勉强不合理。
约瑟夫是倾向于现实和国家的控制欲。
弗拉基米尔更倾向于理想和自己对未来的展望。
在这方面,雅可夫支持弗拉基米尔,而托洛茨基则抛开了与约瑟夫一直不对付的态度,支持他的观点。
至于玛利亚自己的看法……
目前为止,还真没什么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