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孙传庭而言,眼下的形式已经为难到了极点,杀了负责军衣的守备,一方面的确是为了挽回军心,另一方面同样也是为了宣泄他内心的愤怒。
崇祯十六年的局势可谓是恶化到了极点,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几乎是越战越强,且兵力越发雄厚,而孙传庭在经过了柿园兵败后,他手中的可用之兵便所剩无几,新募的士卒不堪重用,且一应后勤物资极度匮乏,压根没有一战之力。
当然,孙传庭并没有因为环境困难而选择退缩,他认为接下来的战事需要徐徐图之,尽量将李自成牵制在潼关城下——而李自成率领了四十万大军,对于后勤物资要求极高,但是河南残破,其势必不能久。
这也是过去朝廷对付义军屡试不爽的法子,因为朝廷耐久战,而义军不耐久战。
但是这一计划却被崇祯打破,非要逼迫孙传庭出战,以致于先胜后败。
如今,孙传庭打算坚守潼关,不宜速战,并且将继续屯田整顿,缮器积粟,等到时候有了一定力量再与李自成大战。
可是,就在孙传庭屯田期间,却得罪了关中的大批士绅,于是这些人便屡屡向朝廷攻击孙传庭,声称‘秦督玩寇靡饷’,也就是养寇自重。
不得不说,这个流言对于崇祯的杀伤力极为巨大,于是他迅速命令孙传庭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赐剑。
无功而赏,自然是要孙传庭再出战了。
孙传庭得到了崇祯的旨意后,十分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这一次去了,只怕是回不来,可是大丈夫岂能面对狱卒而死?”
说白了,孙传庭已经下定决心,他即便战死在沙场上,也不愿意死于厂卫之手。
八月,孙传庭在关帝庙誓师,统率总兵白广恩、李继祖、牛成虎等部十万众东出潼关,另外再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
表面看上去,明军尚有十万之众,可是这十万人相比起李自成的四十万人,多少显得有些寒酸,且明军大部分都是新兵,压根就没有得到过很好的训练。
更关键的是,这十万人已经是大明朝廷手中最后的底牌了。
用兵部侍郎张凤翔的话来说,就是‘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这么一副家当,不可轻动啊。’
只是,已经陷入了猜忌的崇祯皇帝,却是不管不顾,一味要求孙传庭出关。
而在孙传庭率军出关后,原本兵锋直指潼关的李自成反而选择了退避三舍,直接将主力撤回到了郏县以南。
当得知了李自成退兵后,明军其他的将领们纷纷表示祝贺,声称这是流寇已经畏惧了官兵,希望总督大人能够神速进军,收复失地。
然而,在私下里的时候,孙传庭却表现出了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幕僚杜勋给孙传庭倒上了一杯茶水,“东翁,莫非这是一个圈套不成?”
“并非阴谋,而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孙传庭轻声道:“如今河南境内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并无粮草,倘若我倚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尚可以拖应变,待其粮尽之时或有胜机,可如今李自成已经退到了郏县以南,分明是不愿意给我这个机会,还断定我会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