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
清脆的马蹄声在林中响起,一队革新军骑兵正从萧县赶往徐州方向,他们抵达了云龙湖一带的时候才停下了脚步,纷纷下马歇息喝水。
其中为首之人正是枢密使李信,由于繁重的战事缘故,使得他身形越发显得消瘦,脸庞下也生出了短须,与昔日的白面公子形象对比,更多了几分成熟。
站在一旁的则是奉紧急命令赶来的李侔,他原本这一次也是前往述职,于是便交接了公务后,就前来拜见兄长,等到傍晚时还要赶回金陵去。
兄弟二人谈论了片刻,都是一些家事,并没有牵扯多少公事。
忽然,李侔轻声道:“大兄,如今军中有一争论之词,不知你可有所耳闻?”
李信微微沉默,道:“你说的莫非是南北之争?”
“没错,如今军中谁不关心这一问题?不过却没人知道,咱们大都督到底是怎么想的。”
李侔略微带着几分试探。
李信叹了一口气,所谓的南北之争其实关系到革新军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那就是在拿下了两淮之后,到底是乘机北上拿下山东,还是巩固两淮防线,转身横扫南方,由此衍生出了北上论和南下论。
支持北上论的很简单,大明中枢在京师,只有拿下京城北直隶,才算消灭了大明,而且历朝历代莫不是以北击南为易,眼下还有一个李自成在朝北面进攻,倘若真让李自成拿下了京师,到时候天命岂不是在李自成了?
一想到这一点,很多人就难以接受,认为应该北进。
但是与之相反的,则是主张拱卫两淮,先拿下浙闽,再进军两广,解决掉腹心之患,形成一个南北分立的格局,到时候可做黄雀,坐观北边争出一个你死我活来。
不得不说,这二者都非常合理,也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两种观点的支持人数都不少,这才显得争论极为激烈。而反应到更现实的一层则是,支持不同的决策,对于军中未来的利益分配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一旦李晟决定了以北面为先,那么就必须重视骑兵建设,必须要多快好省的攒出更多的骑兵来,才能参与北面的决战;反之,如果李晟优先一统南方,那么骑兵就可以少一点,需要多一些水师战船。而这些决策的背后,也对应着军中的派系和大佬的利益。
正因为这件事方方面面干系颇深,利益关联,以致于就连李侔也不得不‘顺便’来打探一下高层的消息。
李信瞥了一眼李侔,自然明白自家小弟的想法,他轻声道:“从眼下来看,这件事并不算什么核心机密,告诉你也无妨。大都督目前还没有表态,不过高层是倾向于南下论。”
听到南下论时,李侔心中一惊,他更多是希望北上,这样他们才能衣锦还乡,连忙追问道:“为何选择南下?”
李信微微苦笑,道:“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南下对我军好处更多,风险更小。”
说完,他站起身来,负手而立。
“以我军目前的体量而言,一共大概十余万人,可核心不过五六万人,贸然进军北方,到时候无论同李闯还是建州相争,着实有些痴心妄想,即便是目前守住南直隶和两湖,也有些力不从心。日前已经有人提出一策,‘修道而保法,固境而安民’,指我军以十万人守在楚、豫、两淮,可随时回师中原,再募新兵二十万人,编成十五个师,在南方与敌周旋,有事则战,无事则屯田以备,待收复浙闽之日,则二十万人将成一支可用之师,可择日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