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kǎn)出身贫寒,为江南寒门,在门阀森严的时代靠着自身的努力建立赫赫战功,这才突破门阀限制稳坐荆州。
在他治下的荆州,有“路不拾遗”的美称,这样一个神明机智似曹操,而勤劳忠顺又像孔明的人,可谓忠义双全。
然,千载功名,差点毁于一旦。
苏峻叛乱时,建康失守,晋成帝被困。庾亮纵使不听劝阻有错在先,可当灾祸来临时还是奋身抵抗,而当朝廷推举陶侃为讨伐叛军盟主时,他拒不接受。
“啊,我常年驻守在外,实在是不敢逾越职分啊。”陶侃遗憾地拒绝道。
然后,温峤一封书信送去这才激起他的雄心。
花甲老翁,反送黑发。
舐犊当哀,死生长决。
尸骨未寒,冤魂难消。
“……”
咸和三年,陶侃之子陶瞻在苏峻率领的叛军占领建康时被叛军杀害。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晚年丧子的切肤之痛让陶瞻终于肯率领将士戎服登舟,连自己儿子的丧礼都没有参加。日夜兼程,最终赶到石头城下与温峤、庾亮等人会合。
六月,他们所率领的大军在白石修营筑垒,以攻敌军所在的石头城。
陶侃营中,监军李根建议道:“平南将军请求借粮,实乃军事紧急,将军何不借给他?”
陶侃在军帐中踱步,思量再三道:“他们准备不足而仓促兴兵,如今缺粮倒好,我们出兵勤王还得管他们粮草!”
众将一时无言,石头城久攻不下,连连失败沉重地打击了士气。
此时守卫来报,平南将军求见,营帐中的人未见温峤其人,反先闻其声。
“明公啊。”
温峤进帐大呼,“明公何故要弃我等而去?”
“这……”陶侃看到面带忧色的温峤一时无语。
“明公弃我一人不要紧,可明公若要背弃陛下,”温峤酝酿语气,神色沉重再次躬身道:“那是我等留不住明公,又有何面目陈情陛下跟前。”
营帐中,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去扶起温峤又不敢轻易抬手。
“太真,严重了。”
陶侃上去扶起温峤,拍拍他的手语重心长道:“如今久攻不下,我这是想先返回荆州,一方面等待时机,另一方面等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再来解救陛下。”
“这谈何弃与不弃的理啊?”陶侃先安抚温峤的情绪,并吩咐帐内诸将军先退下。
诸军陆续出去,营帐内只有陶侃、温峤和桓温三人。
这时,陶侃注意到这个一直站在一旁不吭一声的俊朗少年。
那少年身高七尺,眼睛像紫色石棱般刚毅有神,最奇特的就是面带北斗七星印记,如今年纪虽小,可身上隐隐带着一股傲气。
“太真,这位谁家的小郎君啊?”陶侃看向温峤试问道。
“这是茂伦长子。”温峤招呼桓温过来打招呼,“世侄快来见过大将军。”
“晚辈桓温,拜见大将军。”桓温拱手恭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