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天津北边沿海的滩涂地这里,伴随着冬天的到来,寒风呼啸、海风肆虐,海边这边的人就更少了,家家户户几乎都躲在家里面,在熬冬,期待着寒冷的冬天早点过去。
然而此时此刻,在长芦盐场的几大盐田这里能够看到大量的人在忙碌着。
这些人忙着在海边修建盐田,将原本的滩涂地改造成一块块方方正正、星罗棋布的盐田。
朱厚照、杨廷和、王华、刘忠和负责长芦盐场的管事邓丰年来到盐田这里。
朱厚照看着眼前这些滩涂地,这些海边的盐碱地、滩涂地根本就是没人要的土地,去年的时候朱厚照就已经开始在这里了布局了,让杨逢秋在渤海湾大肆的买地,不仅仅买下了半个天津,更是将渤海边的这些盐碱地、滩涂地都给买下来了。
普通上好的田地要几两银子一亩地,而这些盐碱地和滩涂地十亩地都不需要一两银子,当初买地的时候,还让本地的这些士绅、地主们好一顿嘲笑,觉得是傻子才会去买这些盐碱地、滩涂地。
盐碱地和滩涂地既不能种粮食又没办法养育,除了能够挖一些杀虫、蛏子、螃蟹之外就没有任何的作用了,即便是海边人都嫌弃这些土地,很多甚至于不需要买,因为这些地根本就是无主的土地。
买下了这些盐碱地、滩涂地,朱厚照也并没有急着去晒盐,而是先雇佣了大量的人手对这些盐碱地和滩涂地进行改制,将这些盐碱地、滩涂地改造成盐田,同时也是让邓丰年这边去摸索晒盐法。
当然了,朱厚照之所以没有急着去搞盐出来,主要也是担心一下子出动盐商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打压。
当时自己还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出来,弘治皇帝也还没有完全的听自己,当时他更相信的还是那些文臣。
一旦自己弄出了晒盐法能够大规模、高效的产盐,触动了盐商集团的利益,这些文官们向弘治皇帝上书,弘治皇帝脑袋一昏,最终便宜的还是那些盐商集团了。
不要觉得这不可能,被忽悠瘸了的弘治皇帝是干得出这样的事情来,太过于信任那些文官了,而自己又没有主见,没有想法和远见。
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弘治皇帝也看清楚了这些文官的真面目,更相信自己这个儿子的话,也是全力的支持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现在将这个晒盐法弄出来,将长芦盐场给办起来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后顾之忧,顶多也就是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遭到盐商集团的反对。
但这种反对对于自己来说完全是无关紧要的,不痛不痒,自己是大明的太子,可不怕这些人的反对,只要弘治皇帝支持自己就足够了。
而且晒盐法一出,这盐的产量可以飙升,盐的价格可以大大地降低,还可以打击盐商集团,大家靠盐起家的徽商、江南士绅集团。
这对于平衡朝局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将盐的利益从这些盐商集团的手中慢慢的转移到自己的手中来。
只有自己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才可以更好的去治理大明,更好的去影响大明,而不是像现在弘治皇帝这般窝囊,国库空虚之下,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殿下,这盐场为何如此的奇怪?”
“为什么看不到灶户?”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刘忠看着眼前的盐田,再看看旁边一栋栋钢筋水泥修建起来的房屋,这和他以前所看过的盐场有着巨大的区别。
大明现在的盐场都是依靠灶户煮盐来获得盐,故而盐场这里那是有一台台灶台日夜不停的煮盐,灶户们累死累活的吃不饱穿不暖,世代都是盐场里面的奴隶。
最终却是便宜了管盐的各级官员、官吏以及养肥了那些盐商,甚至于可以说整个大明的统治阶层都从现在大明的盐政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弘治皇帝时常大规模的赏赐盐引给权贵大臣,将盐引当成了金银去用,完全不顾盐引滥发逐渐导致盐政崩坏的事实。
朝中的权贵、大臣们也是往往会想方设法的弄到廉价的盐引来,然后转手卖给商人也好,自己命人贩盐也罢,总之过手就可以大赚一笔。
甚至于连地方的那些王爷,一个个也都从中大赚特赚,有的王爷垄断一地的盐买卖,低买高卖,老百姓没办法之下也只能够忍受高价的盐。
整个大明的统治阶层都在向盐场吸血,而盐场则是不断的压榨之下灶户,让他们拼了命日夜不停的煮盐、熬盐,很多的灶户眼睛都被熏瞎了,世代都被残酷的剥削,成为了大明真正最底层、最悲催的存在。
灶户、疍户、马户、军户、乐户、丐户等等,都是这个时代大明最悲惨的人,时代都被户籍制度所深深的束缚,从出生那天起就是贱籍。
可以说这个制度祸害无穷,户籍制度不仅仅祸害了大明的百姓,让整个大明朝纵然是在仁宣之治的时候都有大量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