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户籍制度也是害死了大明朝皇室子孙,太医院的太医们时代都是太医,这医术嘛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知道医死了多少老朱家的子孙。
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制定这些户籍制度的时候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当然看不到灶户了,因为在这里是没有低贱的灶户,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盐场的员工,他们每月零工钱,按时上工下工,不想在盐场做事了随时都可以走人。”
朱厚照笑了笑说道。
“殿下,这没有灶户,这盐场怎么产盐?”
王华、刘忠、杨廷和一听,顿时就好奇的问道。
“当然是晒盐了,看到这些盐田没有,等涨潮的时候,打开堤坝的缺口来,海水就会进入盐田,然后盐田这里依靠风吹日晒就可以将海水里面的盐给晒出来了。”
朱厚照笑着介绍其晒盐法来。
晒盐就是将海水晒成盐的过程。
晒盐时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一步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还可从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晒盐一般要经过建滩、整滩、纳潮、制卤、测卤、结晶和捞盐归坨七套工序。
建滩是指在平坦的沿海荒滩上,按一定的滩池数建造,池埂一般高约半尺,建成一个个方形池,面积从上到下每个方池边长一般为八步(每步五尺),滩池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一般为3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向下流水。
底池下筑坨台,俗称盐坨,以备储盐,滩池周围挖二面或三面大沟,俗称盐沟,以备纳潮储水,向海一面的沟堤,开一水门,设闸以备启闭,其外再开一潮沟,直通于海,用以引潮入沟,备盐沟纳潮用。
盐滩建成后,还要整滩,将池内泥土挖松,晾干,再放入海水泡稀,盐工赤脚在池内将池踩匀,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后将池内海水排出晾干,用石墩压实压平。
滩池周围的大盐沟挖成后,涨潮时即可开水闸纳潮引海水到盐池晒盐。
“这晒盐呢有很多的好处,一个是不用耗费柴火去烧煮,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产量大,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它比传统的煮盐要更加高效、更加快速,产量更大的多。”
“当然这晒出来的盐还是粗盐,质量很一般,所以一般还需要再经过过滤杂质、点卤的过程,尽可能的将杂质祛除之后就可以得到上好的食盐了。”
朱厚照很是自信的介绍起这个晒盐法来。
事实上晒盐法在宋朝的时候就有,只是一直以来技术都不成熟,所以没办法得到推广,盐场这边一直也都还是用煮盐的办法来获取盐。
历史上一直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晒盐的技术才逐渐的摸索成熟,开始大规模的普及开来,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煮盐法,成为了最主要的获取海盐的办法。
“殿下,这晒盐要晒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晒出盐来啊?”
听着朱厚照的介绍,再看看眼前的盐田,刘忠微微傻眼,还可以这样制盐?
如果真的可以这样的话,那以后这盐碱地、滩涂地都会成为宝贝疙瘩啊,那些盐商、权贵们岂不是会将这盐碱地、滩涂地都给占光了。
“哈哈,有太阳的话,不需要太久就可以晒出来盐来的,别看现在是冬天,它一样可以出盐,要是到夏天的时候,这产量还会大幅度的提高。”
朱厚照笑着说道,显得非常自信。
“殿下,这盐关系重大,到时候消息传回京城的话,恐怕朝中的大臣必然向陛下大肆的弹劾殿下了,肯定会说陛下与民争利了。”
杨廷和看着眼前的盐田,眉头紧皱,他很清楚的知道盐关系重大,关系的利益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即便是太子殿下插手其中,恐怕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作者题外话】:三章奉上,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