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
“这长芦盐场的消息一旦到了京城的话,到时候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的!”
塔读@<app,^免费小说网站
天津港,杨廷和看着一车、一车送过来的海盐,天津港这边有了大批量的廉价海盐,咸鱼工厂也是正式的开工了。
每天天津港这里卖出去的海鱼全部都被低价收购到了咸鱼工厂这里,然后加工成咸鱼。
说实话,杨廷和也是知道长芦盐场对于大明和大明百姓是有好处的,晒盐法的出盐量实在是太大了。
用朱厚照的话来说,这长芦盐场一个盐场产出来的盐可能真的是够整个大明人食用了,这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盐政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严重的损害盐商集团的利益。
对于盐商集团来说,任何人胆敢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都不会放过你,即便是是天子和太子,他们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满朝的大臣,很多都是盐商集团的代言人,再加上各种各样盘根错节的关系,可以说这朝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盐政的弊端,但从来都没有人说要去改一改。
即便是改,那也是往有利于盐商集团利益的方向去改。
比如将纳粮开中改成纳银开中。
所谓纳粮开中值得是盐商如此想要获得盐引,那就必须先将粮食运到边关地区,用粮食来换取盐引。
这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不费国力就供应大明九边重镇的大军。
在明初的时候,这个政策也确实是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盐商们为了获得盐引,不得不辛辛苦苦的将粮食运到边关地区换取盐引,然后再拿着盐引去盐场里面提盐,最后再将盐贩卖到大明各地去销售。
从这个过程我们就知道,明初的时候盐商集团想要获得盐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粮食运到边关地区去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古代交通极其的不便,这十斤粮食运到边关地区去可能就只剩下三四成的样子,故而运粮是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粮商们就想方设法的从各地招募流民到边关地区去开垦土地种植粮食,直接在边关地区得到粮食再运送到边军手中,这样一来就方便多了。
这个政策不仅仅巩固了大明的边关防御,而且也是让大明的边关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大量的移民过去开垦土地,繁荣边关,夯实了边关地区。
可以说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制定的时候,确实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保证了大明边军的粮食供应,节省了朝廷的开支,还巩固、开发了边关地区,可谓是一举多得。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代皇帝都将这个盐引当成了硬通货大肆的赏赐给大臣、权贵、宗亲、外戚等等。
尤其是到了弘治朝,弘治皇帝这个大傻子,他被忽悠的瘸了,总是喜欢大肆的赏赐大臣、权贵、王室宗亲等等。
比如像建昌伯、寿宁候——弘治皇帝就一个正宫张皇后,这俩是皇后的亲弟弟,这样的皇亲国戚,他们就经常向弘治皇帝要盐引,一要还是十万引、二十万引的要。
还有就是大明朝的那些王爷,一个比一个肥,但一个比一个能哭,能装穷,这是天天向弘治皇帝这里哭穷,今天只能吃馒头,明天只能喝粥的。
不是所要盐引就是所要地方的税收又或者是所要赏赐土地等等,而弘治皇帝也是听信了这些王爷的话,一直都很大方,这反而又让这些王爷们变本加厉的索要,因为要得到啊。
以至于很多的大臣都强烈的表示了反对,屡次劝说弘治皇帝不能这样滥赏赐下去,但弘治皇帝很少听。
可以说盐引制度的崩坏,其实就是大明的皇帝带头搞坏的这个制度。
皇帝大肆的赏赐盐引,导致盐引通胀、滥发,盐场里面生产的盐根本就跟不上盐引的发行速度。
导致的结果就是真正老老实实运粮去边关的盐商手里面有盐引但却是提不出盐来,因为想要从盐场里面提盐出来,那必须要有足够的背景、足够硬的关系。
反而那些不用运粮手里面拿着大量盐引的权贵、大臣、王爷外戚们,他们提盐的话,盐场根本就不敢怠慢,必须要优先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如果滥发的盐引在一定的范围内,盐商们的等一等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等几个月,甚至于几年都提不出盐来的时候。
这些盐商就不会再往边关运粮了,因为运粮了也拿不到盐,有个锤子用。
这也就是盐引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没人运粮到边关地区去,边军的粮食都供应不上,怎么去抵御鞑子的入侵?
边军没有粮食吃很容易就发生兵变的。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最后朝廷这边也是没有办法了,不得不将纳粮开中改成纳银开中。
也就是说盐商们只需要用银子来购买盐引就可以了,不需要再运粮食到边关地区去获取盐引了。
这纳银开中一改,问题又来了。
真正能够从盐场里面提盐出来的都是真正手眼通天的人,在朝中和地方都有着极硬的关系,他们往往只需要象征性的缴纳一点银子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盐引,可以说他们的盐引成本几乎为零。
最主要的花费其实是花费在了上下关系的打点上,朝廷这边的大佬们要一一打点,地方的盐道官员,盐场的官吏等等,全部打通了,成本主要就是在这方面。
从朝廷到地方,到处都是这些大盐商的自己人,他们操作的空间非常大,100份盐引他们都能够轻松的提取出10000份盐引的盐出来。
然后这个盐转手一卖,卖给二级盐贩子,这些二级盐贩子,他们关系不够硬,没办法打通朝廷到地方的关系网。
二级盐贩子也就是中间商,这些盐商势力远不如最上游的大盐商,这些中间盐商的势力范围可能局限于一个省内,没有办法上至朝廷,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办法从盐场拿到盐。
所以他们就成为中间商,大盐商从盐场拿盐,他们就接过来,转手再卖给各自势力范围内的终端销售商,同样也是一个赚一笔。
最后的就是终端销售商了,也就是三级盐商,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个小地方的豪强,能够垄断一个地方的食盐买卖,盐只有他们才能够卖,自然而然的,这盐到了他们的手中,一斤盐至少也是要赚十文钱,有些心黑的,那就赚得更多了。
所以本来盐这个东西,朝廷从中得利算是最小的,每年收到的税银少得可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这一块的收入。
弘治五年的纳银开中,刚刚开始没几年,朝廷每年还能够收到两百多万两税银,但是到了明中后期,随着朝局的腐败,东林党人逐渐掌控朝政。
朝廷在盐引方面能够收到的银子根本微乎其微,甚至于到了后面的时候,一年下来,购买盐引的银子仅仅只有几万两,税收方面更是惨不忍睹,江南地区一个富裕的大县,一年的税银甚至于连一百两都没有。
在整个盐相关的利益体系当中。
盐商赚钱非常的简单,用银子去买盐引,然后再去盐场这边提盐出来,转手再一层层地卖下去。
几文钱一斤的盐,转手就卖个十文钱一斤,几倍的暴利,然后下一层的盐商再一手,加几文钱卖给终端的销售商,这些终端销售商再加上几文钱一斤,然后缺斤少两、渗泥沙等等的方式,最终的销售价依然还是要高达几十文一斤。
这还是正常的情况,有时候,这些盐商还会根据情况加价,像云贵地区,江西、湖南、湖北这些地方,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自身又不产盐的情况下,盐的价格还会更高,上百文一斤也不算稀罕。
这其中第一层次的大盐商,他们获利最丰,他们只需要花点银子卖到大量的盐引,然后再把盐从盐场提出来,转手卖给二级盐商,盐的利润当中他们就要赚走一半。
五十文一斤的盐,他们要赚至少二十五文钱。
可以说大明的这些大盐商,他们根本就不是靠什么精明、会经营什么的才赚钱的,纯粹就是靠关系、靠背景,因为只有他们手中的盐引才能够从盐场里面提到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