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四日,小西行长入侵庆尚道的泗川、南海岛,加藤清正同一天攻下咸安、草溪。
八月五日,朝鲜庆尚道的各地守将闻风而逃,晋州牧使放弃了鼎盖山城,庆尚道右兵使金应瑞逃到了陕川,作为朝鲜最高统帅的都元帅权栗逃到了星州,都体察使李元翼逃到了金乌山城。
六日,倭军的船只逼近了全罗道的求礼,求礼是全罗道门户,地位十分重要,求礼县监李元春弃城往南原逃去。
到了八月八日,
南原城内的人,该逃的已经逃了,不该逃的人也逃的差不多了。
坐镇南原的副总兵杨元开始分配城中兵力:城上布兵力八百,土堞配置兵力一千二,此外一千则作为游击。
十日,李元春逃到了南原,杨元这才知道倭军大体行进速度。他担心倭军会占据城外的蛟龙山城,于是便命南原府使放火烧光了山城的民居以及南原城外稠密的房屋。
看到蛟龙山城化为废墟,杨元眼底还是闪过一丝后悔,当初他才进驻南原时,并没有听取接伴使郑期远的建议:放弃南原,改守蛟龙山城,如若不可,则两城同守。
他当时拒绝了,本来兵力就不多,只能固守一处,无法分心防守。并且还把蛟龙山城的军器、粮食全搬进了南原。可如今来看,南原地处平原,根本无险可守,还不如蛟龙山城。
十二日,小西行长已抵达南原城外,并在东南方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放炮,一时炮声隆隆,硝烟漫天。
同一天,全罗道兵使李福男,防御使吴应台率一千人协守南原城。只是中途遭倭军截杀,进城后只剩七百人,加上杨元的三千兵马,城内总兵力不超过五千。
八月十三,
这天,天气似乎也挺作美,不过配着城外漫山遍野,四处黑压压的人影,杨元一口老血堵在喉咙出不来。他又想起了碧蹄馆那次战役,同样是力量悬殊……他能仅凭一千人就能杀开缺口,而让李如松等人全身而退。
这次呢?李如松附体有戏吗?
四门同时受敌,城内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只得分散在四处。
南门是宇喜多秀家亲自带领家将驻守,他看看时辰,再看看不远处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南原城,很快发出了攻城命令。
天空本来湛蓝,可很快,就被染上了一层血色。炮火轰鸣,嚎叫、咒骂、哭泣,再配上箭矢刺入肉里的撕裂声,石头被重重砸下的声音,火器射中肉体发出的沉闷声,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之气……如此种种,像十八层地狱的人间再现。
攻城头一天,明军的火炮占了优势,到了十四日,倭军为了尽快攻下南原,改变了进攻方式,不仅找来登城工具,还打算填平城外的护城河。并在护城河外竖起三层木栅,以防止城内突围而出。
之前杨元命人烧毁了城外的民舍,但石墙、土壁却没被摧毁,此时正被倭军当作掩体,在墙上凿开空洞,从中向城内发射铁炮。这一招确实有效,打死了不少明军士兵。
虽说杨元久经沙场,但三天下来,守军伤亡惨重,而且护城河也被倭军填平,眼看破城在即。
其实他也非一味死守,三天后,便开始寻求和谈,小西行长的意思是希望他让出南原,却被杨元一口回绝。
到了十六日,
倭军再次催促杨元让出南原城,看看眼前的形势,耳朵里听到的是震天的哭声,杨元也知此城难保,城内的守军在盼着陈愚忠的援兵,可只有他心里清楚,陈愚忠不会来。
傍晚二更时分,南门被攻破,倭军杀了进来。此时杨元才从梦中惊醒,显得异常狼狈,他迅速脱掉传报官的衣服鞋子自己穿上,抛弃了城内还在坚守的明军、朝鲜军,带着自己的随从,从西门逃走。
西门是小西行长的一万六千兵马守着,而小西行长得到消息后,想了想,为了将来还能与明朝谈判,最终还是放了杨元一马。
杨元坚守了四天,南原最终城破,倭军进入南原,随即展开屠城……
~5~
南原失陷后果十分严重,驻守全州的陈愚忠为保存实力弃城而走,吴惟忠也接到撤兵命令,撤离了忠清道。倭军随后就长驱直入,不仅全州,黄石山城、公州等地也相继沦陷,王京汉城岌岌可危。
南原一役,已是雪上加霜。
早在七月,元均率领的朝鲜水军被倭水军大败于漆川梁,几乎全军覆没。如此一来,十二万水陆大军并进,直逼汉城。
朝鲜国王李昖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哀告——‘目今贼之大势,三路并进,充斥忠清道内林川、韩山、青阳……稷山,已及京畿,剥肤之患,迫在朝夕……’
尽管倭寇还在畿辅之外,汉城却已然骚乱起来,百姓四散逃离,朝鲜王廷有朝臣献策,让王妃世子先幸黄海道遂安以避。
与此同时,先期入朝的明军也陷入困境,因为二城的失守,遂造成东西皆倭的局面,势单力薄,只有退守王京,依险汉江。
老油条麻贵此时正驻守王京,他对守住汉城并没把握,手上兵力不过万余,再加上与朝方配合不利,面对这样的局势,他不禁陷入深深思考……
“与其守汉城不如退守鸭绿江……等刑经略调来援朝大军之后,再谋求光复汉城吧。”随后,他提笔给刑玠写信,又去告知朝鲜国王,做好准备与他一起离开。
只是他似乎忘了,此时刑总督不在朝鲜,兵务临时调度则是在平壤的杨鎬杨经理负责。
杨鎬听说麻贵想放弃王京,于是星夜兼程,就从平壤杀到王京汉城。
到汉城之后,立即招来麻贵:“骂替独,你这是想赶煞?”
麻贵见杨鎬一脸正气,头大!连忙解释:“不敢不赶……”
随后杨稿亦警告他道:“骂替独,需要本官提醒你,临阵逃脱该当何罪?”
麻贵脸色难看,但只得又道:“杨元与陈愚忠……”
“你无需提他二人辩解,本官已上疏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