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在扬州八大盐商之外,新找的十位盐商,瓜分新增的50万盐引,平均每家只有5万引的数额。
仍然不如扬州八大盐商。
但是,这新增的十位盐商,势力整合起来,比扬州八大盐商任何一家都强,和扬州八大盐商,已经有了一争之力。
何况,扬州八大盐商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大小之分。
林如海为了不引起扬州八大盐商的强烈反弹,暂时没有动他们的原有利益。
不过,却可以利用自己的官面身份,在扬州八大盐商内部,进行分化,手段很简单,就是把两淮盐政原有的150万官定盐引的分配方案,进行一些调整。
这是扬州巡盐御史职权之内的事情,就连皇帝都无法贸然干涉。
林如海按照扬州八大盐商对朝廷、官府的服从程度,对他们之前的盐引配额,进行调整之后,就让本来达成同盟,要共同对抗两淮盐政改革的样子八大盐商,分崩离析。
两淮盐业,单是盐税,就高达三四百万两。
总产值高达千万两,如果把私盐计算在内,利润至少也有500万两。
这么丰厚的利润,哪怕只调整百分之一,涉及的也是成千上万两银子。
扬州八大盐商把持两淮盐政几十年,个个富得流油,但是谁也不会嫌赚得钱多,都想赚更多钱。
扬州巡盐御史衙门,只需要做好自己裁判员的身份,根本不需要直接下场,与盐商争利,就能为朝廷,赚取到应得的利益。
增发50万盐引,令两淮盐税,增加了100万两!
这笔税银,对一年赋税3000万两的大乾王朝来说,不算多,但也不少了。
关键是,这笔税银的增加,不是盘剥百姓,两淮盐场的盐户,以及两淮盐业覆盖范围内的百姓,没有因为税银增加,而利益受损。
盐商从盐户那里购买海盐的收购价,还略有提升——因为加入进来的盐商数量多了,在盐户产量数量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哪家盐商想先拿到货,就要提升收购价格——盐户还获得了一些利益。
百姓买盐的价格,相比之前,略有下降——同样是因为盐商数量多了,想要尽快销售,回收资金,只能降低售价。
林如海对两淮盐政的这番改革,朝廷、盐户、百姓,三方皆获其利!
只有盐商的利益受到损失。
确切点说,只有原来把持两淮盐业的扬州八大盐商,以及其背后势力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新加入进来的盐商,也属于获利群体。
扬州八大盐商再牛,也只是商!
在士农工商中排在最后。
他们背后的势力再大,也是见不得光的,对林如海这个改革的实际操作者,没有任何办法。
只能咽下这口气。
林如海去年,靠着先增发的15万盐引,为朝廷增收30万两盐税,已经立了一大功。
之后又因为献上高产新作物番薯,再立一大功。
今年又凭借增发的50万盐引,为朝廷增收100万两盐税,又立一大功。
这一任扬州巡盐御史期满,升官是肯定的,而且因为立的功劳够多够大,官职还要跨越式提升。
就算建和帝,希望林如海再接再厉,把两淮盐政改革到底,再立新功,也不可能让他在扬州巡盐御史任上再干三年。
且不说这不符合朝廷官职升迁规矩,就是扬州八大盐商背后势力,也不会让林如海继续留在扬州。
不管朝廷新委派的扬州巡盐御史成色如何,都比林如海继续留任强!
实际上,林如海这一系的在朝官员,已经在他这两年所立诸多功劳的加持下,获得收益了。
林家和王家虽然没有直接牵连,而且文武殊途,但是因为有荣国府在中间牵扯,在目前的大乾王朝,被视为一体。
王子腾去年夏收之后,从京营节度使任上,高升九省统制,不能不说,也有林如海的一份功劳。
林如海前年,因为贾环试种番薯,大获成功,亩产将近五千斤,比当下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米的亩产,高出了近十倍!
林如海虽然不是亲民官,也知道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对朝廷对百姓的重大意义,立即禀报建和帝。
建和帝当时,派出贴身太监南下探查情况,亲眼见证了番薯的产量。
去年,建和帝便钦命他的几个亲信官员,分别在西北、中原、西南各地,试种番薯,夏收之后,得到各地奏报,番薯试种成功。
不论是西北的缺水山沟,还是西南的少土山坡,番薯都能种植,根据种植条件不同,产量各有不同,不过最低的亩产,也在两千斤以上。
良田熟地的亩产,都有五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