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一块儿吃点?”余德利提议。
“不了,我们跟《科学博览》一桌。我们两家这几天现在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珠联璧合。”
说着,祁主编指了指不远处的大圆桌。
圆桌旁围了一圈人。不同于方桌,圆桌是聚餐专供。
他们都是在“燕京小厨”点的菜。
“你两家怎么凑一起了,是出版单位有什么任务?”余德利嗅觉很敏锐。
祁主编一拍手,“还真有!
“湘江科技出版社来了几个编辑,进京交流。我们都属于投身科学事业的嘛,这几天在一起,连开了好几个会。”
“开会?年不年节不节的,怎么这个时候开会?会上都聊得什么?”余德利奇怪。
“会上——跟你说了你也不懂。你们编辑部就没读过nature和sce。”
《人间指南》属于大众向刊物,说白了就是杂学旁收,什么都登。
和以科学为唯一主题的《宇宙探索》不一样。
“别瞧不起人啊,德先生赛先生我上学时学得特棒。
“再说你们不是科普读物吗,给人民群众科普科学,也是你们的义务,你们就是科学的引路人。”
李东宝给祁主编戴高帽。
祁主编还真吃这一套。他眼睛转了转,说:
“也是。成,我跟你讲。反正也不算什么秘密。
“湘江科技出版社,今年想出版一套科普书,囊括数学、生物、量子物理和天体物理。
“丛书都是选的世界级科学名著,名字就叫做《第一推动丛书》。”
方时筷子间的白菜丝没夹稳,掉到了桌面上。
第一推动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引进版科普丛书。
“第一推动”这个名字,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
后来也证明,丛书不负重名,真的成为了国内科学推广的第一推动力。
从九十年代起,到新世纪,丛书陆续挑选并翻译了数十本科学著作。
书作者逾十位诺贝尔奖得主,
包括罗杰·彭罗斯、斯蒂芬·温伯格、埃尔温·薛定谔……
以及像丘成桐这些名垂青史的科学家。
书籍囊括了宇宙学、分子生物学、数学哲学、人工智能、量子力学、基因科学等各类最前沿领域。
在它登场的三十余年中,受它影响,走上科研道路的莘莘学子不计其数。
还有更多的,是虽然没有从事科学职业,但因它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受益终生的广大读者。
方时也是被启蒙过的其中一个。
奈何在科研的道路上,实乃朽木。
只能转投文艺,以此谋生。
不过不得不说,在听到《第一推动丛书》的名头后,方时对祁主编有点儿肃然起敬。
这个时间点,这套丛书应该还在襁褓之中,尚未出世。
但这也算是见证历史的诞生呀!方时想。
“湘江科技出版社的人来交流,就是想摸摸业内对这套丛书的口风。
“因为,怎么说呢,书是好书,可这类科普书的销量,从来都不怎么样。别回头赔了个底儿掉。”
祁主编脸上露出些许忧心的表情。
没错,这个年代,虽然国家和民众都极为尊重科学,但要说广泛意义上的普及,还是道阻且长。
正如后来丛书总序中所写:
“虽然科学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科学的价值和地位也更高了。
“但是,毋庸讳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或某些特定时候,人们只是承认‘科学是有用的’,只停留在对科学所带来的结果的接受和承认,而不是对科学的原动力——科学的精神的接受和承认。”
更别提,涌现出的各类千奇百怪的“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