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时掩上院门。屋子里,程妈和方雨都不在。
一个在编织袋厂下班没到家,另一个……跑哪儿去了?
今天这饭做几个人的?
方时叹了叹气,从冰箱里拿出昨晚的剩菜。
红烧肉翻炒一下,盐腌苋菜也摆上桌。
再把昨天买的小半斤猪肉切碎,和剩馒头一起做成丸子。
从院子里囤的白菜和萝卜里挑根好萝卜。
萝卜丸子汤煮好的时候,方雨正好到家。
“这么香啊。”
她把红围巾朝藤条椅上一甩,趴在方时身后看锅子。
“妈现在还没到家,估计是厂里赶工了。”
方时给方雨盛了勺丸子,汤汁四溢,收获一片好评。
“先吃吧。把菜给妈留着。”
姐弟俩把菜端上来。方时中午吃了顿盛宴,晚上吃得不多。
方雨倒是闷头把整张饼配着萝卜丸子汤一起吃完了。
“这么饿,中午没吃饱?”方时诧异。
方雨摇摇头:“没来及吃。本来都忘了饿了,你丸子做得太香,把我又给馋住了。”
“没吃饭?你跑哪儿了?”
作为无业游民,还能上哪转悠?
西单?王府井?
方雨撇去汤面上的一层油花,喝饱了后,才对方时交代道:
“我跑了咱们区的两个人才市场。”
方时放下筷子,露出一脸不赞同的表情:
“方雨同志,不是说好考大学的嘛,你怎么净干这种背叛理想的事儿。”
“是你撺掇我考的,我可没说考不考啊。”方雨驳回方时的话。
“……再说,我以前读高中时的书都卖了……”
方时听罢,立即起身。在方雨眼皮底下,从沙发脚下抽出一本《新高考英语》。
沙发少了个脚凳,一个角当即塌了下去。
“我的书还留着呢。不过都四五年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被淘汰。”
方时哗啦啦翻着手里的参考书,盘算着如果需要,他可以去跟大学里的学弟学妹友情借阅一下。
再不济,李大爷收旧书也能遇上一两本习题书吧。
可方雨还是一脸犹豫。作为长女,她必须考虑得比方时多一些:
“大学的事等你工作彻底稳定了再谈吧。妈的工厂效益听说也不太好,如果生病了还得花钱……”
果然又是钱的问题!
方时郁闷,他真想掏出一把钞票糊在方雨脸上,可他没钱。
忽然,他灵机一动。
从脱下的外套里左翻右翻,摸出一封信函来,递给方雨。
“这是什么?”方雨打开信函,“推动科学之风”几个楷书字映入眼帘。
“我们大学的一个论坛,单位的祁主编给我的。他还向我约了稿。”
其实只是海选征文活动,但方时已经默认那份稿酬是属于自己的了。
开玩笑,要是连科幻小说都写不过九十年代这批人,他方时真是无颜见上辈子的那些主顾了!
出乎方时意料之外的,方雨见了信函,还是愁眉苦脸。
她是读过弟弟在大学写的东西的。嗯……怎么说呢。
那股伤春悲秋的劲儿,一度让她觉得是在抽了三包烟灌了七八瓶啤酒失了十次恋才写出来的文字。
比伤痕还抑郁,比新月还婉约。
她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年轻人都爱写诗,她自己也写过几首。
八十年代至今,民众对现代诗人的追捧,达到了空前的热潮。
有点文化的人几乎都在读诗、抄诗、写诗。
顾城、北岛、海子……都是他们心中的小偶像。
在浦江纺织厂的闲暇时刻,方雨还会跟其它女工一起,去踩厂区外的林荫道,捕捉随落叶一起出现的灵感。
可是要凭那种文风去参加科学论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