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刘定之,第二次就是罗通。”
“刘定之是清流领袖,所以他的弹劾虽然文人雅士中传播得开,却是在民间流传不广。”
“露于庙堂,而未闻于江湖。”
发表长篇大论的,自然是陈循。
“学生才疏学浅,我只知道这个罗通十分的不仗义。”
“于尚书对他有恩,然而他却是恩将仇报的反咬于尚书一口。”
“罗通如此为人,只怕他必定会被京师臣民所不齿!”
商辂对于谦很是敬佩!
“你我都是宰辅,不是武将,怎么能像一个大老粗那样一根肠子通到底?”
对于商辂,陈循有点恨铁不成钢。
“如果你我是武将,大不了就是在战场上舍命搏杀,靠的就是同袍之情、兄弟之义。”
“武人或许会认为罗通无情无义,你我启能如此见识浅薄?”
陈循和罗通是老乡。
只不过罗通这次上书,没有提前和陈循通气,者也让陈循很是不爽。
“戒骄戒躁,多看多闻!”
“太早表露自己的心思,只会让自己被动!”
对于商辂,陈循一直都在引导。
陈循这个内阁首辅,一直都坐得不太安稳。
先是有高谷,然后又是王文。
高谷和王文先后担任内阁次辅,他们都有冲击陈循权威的意图。
扶持同为内阁大学士的商辂,陈循就是为增加自己在内阁的话语权。
“学生受教!”
商辂对着陈循一拱手。
……
又过了一日,京师各个主要衙门纷纷上书,群臣大多向着于谦、石亨等人。
群臣都是说于谦、石亨确实是有功勋,也都是可堪重任之臣。
至于罗通,群臣却是说的十分暧昧。
有的人只是说他弹劾过重,实在不应当如此。
有的人说罗通是久在地方,对于朝中重臣不熟悉,所以才会说话有失偏颇。
当然,更是有人拿着罗通过往贪污腐败一事,攻击他人品不行。
朱祁钰见群臣几乎都是一面倒的支持于谦,他一颗心又黯淡了下去。
其实朱祁钰也不是非要把于谦怎么样,他心里也是有一杆秤的。
于谦是朱祁钰主政后提拔起来的,于谦也是用功绩来证明他的不负君恩。
用于谦,相比于其他前朝旧臣,朱祁钰实在是要放心得多。
“朕打算命内阁行文,说罗通虽然言辞过当,但也是一心为国。”
“于谦请辞少保,朕是不会允许的。”
“同时,今后于谦和罗通之间,务必需要同心协力,不许再有互相猜嫌之事发生。”
朱祁钰正襟危坐于御案之后,淡淡的对着一旁大太监王诚说到。
“于少保,那可是我景泰朝第一功臣和能臣,他要是辞了少保,天下只会心寒。”
“如今万岁能够对于少保示之以厚恩,实在是皆大欢喜得局面。”
王诚对着御案后一拱手,就差直说皇兄圣明了。
“那罗通呢,你们以为当如何处置他?”
朱祁钰其实根本就没打算拿罗通怎么样,但是他又不能摆明车马的显示对罗通的宠信。
因为这样只会让人觉得,是他这个皇帝在给罗通背书。
搞不好还会有人认为罗通之所以弹劾于谦,就是受了朱祁钰的指示。
“居庸关大战,虽然内臣晚了几天才到,可也是有幸参与的。”
“内臣也是眼见罗大人指挥将士奋勇杀敌,在瓦剌内外夹击之下,罗大人能够确保关城不失,着实是于朝廷有大功。”
“若是居庸关陷落,则阿剌知院的数万大军就会南下和也先合围京师。”
“要真是如此,只怕如今在这京师城中的,可能就是瓦剌铁骑了。”
这一次开口的是剃度御马监的大太监成敬,成敬曾经和罗通一起在居庸关并肩作战。
作为一个制衡重臣集团的存在,成敬今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是需要还帮着罗通说话的。
毕竟罗通和自己的作用一样,都是用来制衡文官重臣集团的存在。
当然,因为成敬太监的特殊身份,他又不可能说得太直白。
着重讲述罗通居庸关一战的重要性,其实就是说明罗通有大功,是个可堪重要的人臣。
“王诚,替朕磨墨。”
“于少保这一次也是受委屈了,朕当亲书一等,好好宽慰朕的于卿。”
朱祁钰转头对着大太监王诚下令。
“奴婢遵旨!”
王诚也不废话,直接挽起袖子,手上拿起一块松香蜀墨,就放到一台徽砚中研磨起来。
写完后,朱祁钰对着宣旨吹了一口气,然后招来朱祁锐一起查看。
“兵部于谦,性情恭良,实为朝臣典范。”
“土木大败,京师惶惶,幸得于卿,力主抗战,社稷得存,当为首功。”
“君有良臣,臣得良主,相得益彰,再写佳话。”
“赠之少保,不可有辞!”
朱祁钰在御笔亲书里面,都是好言安抚,说得十分的客气。
“你们以为于少保看了以后,还会不会再发小脾气?”
朱祁钰这是故意降低事情的严重性,他不说是重臣受到污蔑,只说是受了委屈。
至于他说于谦发小脾气,也是把锅甩给了于谦,而不是他辜负了于谦。
“万岁如此宠信于少保,当真是让人羡慕!”
“就算唐太宗李世民待名相魏征,比之我朝君臣相知,也是无法企及!”
大太监王诚说起昧心之言来,脸不红、心不跳。
“奴婢相信,于少保看了陛下的手书,定会感恩戴德。”
“今后,于少保也必定会更加的为我景泰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提督东厂的善增,怎么可能让王诚美玉在前?
善增也是笑吟吟的说出一番话来,哄他的主子开心。
“向在德胜、西直、彰义门等处纪杀贼官,军功多有不明。但事已往,不必查究。今后俱要是实,不许有不明之处。”
朱祁钰想了一会后,又写下一篇诏书。
朱祁钰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给这一次的纷争做一个结尾。
先前罗通和于谦的奏章,已经让各个衙门传阅,这事不该就这样不提,而是应该画上一个句号。
朱祁钰这下的这一份诏书,就是要发给朝臣们看的。
对于罗通,朱祁钰丝毫不提,这就是一种对他的保护。
朱祁钰在诏书里面,虽然没有明确说京师一战确实有冒领功绩。
路过他的话里话外,都是让于谦以后不可以不经核实,就上奏请功。
朱祁钰这般用心,就是为了敲打于谦,让他今后需要谨慎,不可再如同先前一般。
随着朱祁钰的诏书下达,满朝文武都是已然看出其中的端倪。
见到皇帝都已经下场表示结束这件事情,也没有哪个不开眼的臣子出来,再来一个旧事重提。
于谦和石亨接旨后,也都是双双上表,声称谢罪。
朱祁钰见到二人如此上路,又是连下了份诏书,对他们好言劝慰一番。
罗通弹劾于谦、石亨一案,就这样在景泰朝开年草草结束。
这一次是雷声大雨点小,颇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
“启禀陛下,京师攻防一战,我军将士确实奋勇杀敌。”
“然而一些清流言官,还是对于罗通弹劾于尚书一事不肯善罢甘休。”
“京师攻防一战中,于谦以文驭武,更是亲临一线指挥,这让他在朝野中收获了巨大的威望。”
“不少文臣更是把于谦的这种能文能武,当成了自己的偶像。”
“朝中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在准备弹劾罗通,希望可以让皇帝对他作出处置。”
这一次进言的,乃是锦衣卫指挥使卢忠。
自从将锦衣卫扩充到东南西北四个镇抚司之后,卢忠就一直忙着整合锦衣卫内部。
手握锦衣卫升贬之权,卢忠升迁了一批新人,贬诋了一批朱祁镇正统年间的老人。
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和能力,卢忠拿着几份关于群臣的侦查记录,来向朱祁钰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