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瀠,皆是垂垂老矣。
内阁首辅陈循,内阁次辅王文,执掌内阁不足一年,于百官并无威望。
唯有于谦,先是力排众议固守京师,而后又在京师城下调兵遣将击退瓦剌,再又有以兵部尚书之职主持京营改制。
于谦虽然没有入阁,然而已有宰辅之实。
说于谦是如今大明文臣第一人,也是毫不为过。
至于石亨,以败军之将被委以重任节制京中众将,京师攻防一战也是公认武将功勋第一。
虽然石亨后来挂征西将军印,前往甘肃镇守,然而石亨的勇武仍然被人津津乐道。
民间有传闻,说于谦是文曲星下凡,说石亨乃是武曲星下凡。
罗通同时弹劾于谦和石亨,这无异于让原本平静的大明官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就从了尔等所言,将罗通的奏章誊抄给到六部九卿、六科十三道。”
“朕也想看看,群臣是怎么议论此事的。”
朱祁钰其实是打算用奏章去试一试水,看看群臣之中有没有支持罗通。
要是有人支持罗通,自己就可以扶持罗通上位。
于谦照用,罗通并立。
这就是朱祁钰的心思。
……
朱祁钰鉴于罗通固守居庸关的功劳,所以在罗通还没回京之前,就特意将王振的一处府邸赏赐给了罗通。
“父亲,儿子不明白,为何要上书参于谦和石亨?”
金碧辉煌的府邸之中,罗通的儿子罗岩满脸疑惑。
在罗岩看来,罗通是于谦举荐的,这样未免有恩将仇报之嫌。
“于谦权势赫赫,父亲就不怕被于谦记恨?”
“父亲如此,不怕群臣议论纷纷?”
罗岩更是提出了自己想到的两种后果。
“你啊,终究还是太嫩了!”
“为父沉寂多年,怎会有作茧自缚之举?”
面对儿子的疑惑,罗通一脸的山人自有妙计。
“其一,京师保卫一战后,陛下多有封赏,几乎到了滥封的地步。”
“除了京师文臣武将之外,边关将士也有不少得了赏银,如此人数不下十万之众。”
“陛下如此,当然有收买人心的用意在其中。然而封赏太过,则国库必然为之空虚。”
“我大明岁入折合白银不过四百万两,陛下如此耗费钱财,最后只能是转嫁税赋于百姓头上。”
“为父弹劾于谦石亨报功太多,则是提醒陛下量力而行,也是为了避免百姓摊派太重。”
“为父苦心,乃是为民请命之举!”
罗通心里清楚,如今的大明百废俱兴,到处都需要用钱。
要是大把大把花钱赏赐三军,则必然其他地方的钱粮就会被挪用,也就影响到大明的复苏。
“其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文臣武将既然拿着俸禄粮饷,那么保家卫国也就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击退瓦剌,固然有将士用命,然而亦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首先,天寒地冻之下,瓦剌粮草难以为继。”
“其次,朝廷大军虽然出九门列阵,然后我大明以守为攻,占尽地利。”
“再者,也先不过是想敲诈勒索一番,大军疾驰南下之后时,攻城器械准备不足。”
“所以就算是为父来主持京师攻防一战,瓦剌人也会在攻击不力之后退回草原。”
在罗通看来,只要不是如同宋之徽钦二宗那般昏庸无能,只要是个稍微知兵事的人统帅大军,都能击退瓦剌。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大明。
“其三,为父弹劾于谦和石亨,就是自表忠心于陛下。”
说到这里,罗通故意停了下来,他这是想要考验一下他的儿子罗岩。
“父亲此言,儿子不懂。”
然而罗岩的回答,却是让罗通失望了。
“陛下对于谦,乃是又用又防。”
“用,陛下知于谦有大才,可为大明定海神针。”
“防,于谦先是统帅京营,而后又主持京营改制,且于谦举荐多人都被朝廷重用。”
“如此权势赫赫,陛下就不会担心于谦再行废立之事?”
“于谦今日可以劝进陛下,难不成他日就会劝进他人!”
罗通原本就有大才,要不然也不会在交趾和居庸关的时候,都能以孤军守孤城。
而且因为贪腐被贬官后,多年仕途的不如意,也让罗通不断反思自己。
对于人心,罗通其实已经参透。
罗通自认为得罪于谦不可怕,被朱祁钰认为自己是于谦一党,那才是取祸之道。
罗通是于谦举荐的,要是罗通再对于谦尊崇有加,那么罗通就会被世人认为他是于谦的党羽。
一个项文曜已经被世人讽刺为“于谦妾”,罗通可不想再被人说成是项文曜第二。
“陛下若是真的信任于谦,就不会心急火燎的召杨洪、郭登和为父返回京师,并且让我们三人执掌京营!”
“而且陛下内收文臣,外揽军权,一看便知道是雄主之资。”
“雄主者,必然是分而治之,怎么可能令一人专权?”
罗通正是知道朱祁钰要用自己来牵制于谦,所以才会如此有恃无恐。
“于谦不知进退,要不是陛下于军中安插亲自,提拔后起之秀,并以老将掌控京营,则于谦还是把持军权不放。”
“为父和于谦不同,于谦有党羽,为父只是一個孤臣。”
“于谦可以凭借功勋和才干被陛下重用,为父只能依仗皇恩立足于京师。”
罗通也是没有办法。
于谦身后有兵部的官员支持,又有名声作为依靠。
罗通因为之前的贪腐,他的名声已然烂大街。
而且罗通之前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又哪里来的心腹党羽?
至于和罗通是江西老乡的内阁首辅陈循,罗通也自知两人不过是相互利用,谈不上什么党同伐异。
“弹劾于谦和石亨,为父不但不会有事,反而会更得陛下圣心!”
多年被贬官的生涯,让罗通满心委屈。
如今年过不惑,方能身居高位,也让罗通不愿就此失了权势。
“俗话说的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打江山的时候,君臣之间可以同甘共苦,到了天下安定之后候,出于对臣子能力的忌惮,上位者往往会采取手段削弱臣子的权柄,激进的甚至会除之以绝后患。”
“自古功高震主者,少有难以善终者!”
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也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政治智慧,罗通说了很多。
“自污,便是自保的一种手段。”
“王翦领兵六十万灭楚,请求秦始皇赐予良田美宅给他,说是要多多为子孙们考虑,而且在行军路上连续多次派人催要。”
“你以为王翦傻?”
“王翦就不怕惹怒秦始皇?”
“其实他精明的很!他是故意这样做的!”
“王翦带走了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为了打消秦始皇疑虑,这才迫不及待的要田要地,以此来安君心。”
罗通也是进士出身,对于历史典故信手拈来。
“萧何为了自保,故意强买百姓土地,主动授人以柄,这才得以善终。”
罗通苦口婆心的教育起了自己的儿子。
“父亲昨日弹劾于谦和石亨,就是自污?”
罗通的儿子罗岩,总算是明白了过来。
“正是如此!”
罗通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你资质平庸,今后有个一官半职就可以,切记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
看出自己儿子智谋不足,罗通更是好好的交代了一番。
……
就在当天下午,司礼监就将誊抄的罗通弹劾于谦和石亨,自己于谦自辩的奏章,发往了京师各个重要衙门。
六部九卿、六科十三道,都是收到了这两份奏章。
于谦和罗通,都是天子面前炙手可热的亲近之臣,都是能文能武之辈。
所以他们的奏章下发后,立刻就成了京师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
内阁之中,首辅陈循也在和他的学生商辂议论于谦和罗通之事。
“这个于谦,当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从京师一战过后,他已经是前后受到两次朝臣的弹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