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万人往’教给他的。
况且别管是他自己想到的,还是别人教给他的。经由他的口告诉李世民,这个功劳就是他的。
比起什么虚名,他更在乎实实在在的好处。
至少对现在的他来说,金钱、权势……美女等等的吸引力更大。
“再回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国与民之间可以看做是一种契约关系。”
“民缴纳赋税给国家,是希望国家能保护自己,而国家也需要民缴纳的赋税来维持运转。”
“而君主是国家意志的具现化,如果将国家比作一艘船,君主就是船长和舵手。”
“君主在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也要维护万民的利益,这是契约约定的义务。”
“所以从另类意义上来说,君主和万民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
“两者可以说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如果有人违背了契约,后果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前隋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李世民不禁点头,还是那句话,他太清楚前隋是怎么灭亡的了。
只是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在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接受了那个故事,接受了契约论这个概念。
至于李承乾,更是已经深信不疑。
牛师友心中则吐槽不已,什么君主和万民利益一致,那才最大的笑话。
剥削阶级的头子,和被剥削阶级,那是不共戴天的仇怨,怎么可能利益一致。
不过身处这个时代,他只能这么去解释。
希望君主能相信这个观点,对百姓稍微好一点,那他今天说这一番话就没有白费。
“但是国土广阔国民众多,君主不可能亲自管理每一寸土地,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
“他需要有人来协助他治理天下,于是就有了士民。”
“士的权力是君主赋予的,甚至可以直接说,士在代替君主行使部分权力。”
“而君主也相应的要给他们地位、权势和财富,这也是一种契约。”
“但人心不足欲壑难填,是人都有私心,士会借助手中的权势为自己家族谋利。”
“那些门阀士族,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反过来说,他们以公肥私侵吞国家和万民的财产,就是国之蛀虫。”
“朝廷应当恩养士民,好让他们去治理国家,但绝不能让其形成门阀。”
李承乾听的心惊肉跳,门阀士族啊,那可是能改朝换代的力量,这么抨击他们太危险了。
而李世民则不同,他更兴奋了,他对士族门阀可以说厌恶到了极点。
现在听到牛师友从法理上否定这个群体,别提多开心了。
牛师友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去了,根本就注意到他们的变化。
“有句俗话叫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人没钱不行,国家没钱问题只会更严重。”
“大王看史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每到王朝末期都是天灾连绵不断。”
李世民不禁颔首,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他也一直很疑惑,为何会如此。
于是就问出了一句话:“真的是天要亡其国乎?”
牛师友摇头道:“非也,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先贤早已经说过,天不会因为‘刍狗’之事,改变自己的规则。”
李世民问道:“那为何会如此?史书是做不了假的。”
牛师友说道:“史书自然不会作假,然写书的是人难免会有偏向。”
“大王不妨着人统计一下,王朝盛世时期的天灾次数,然后和王朝末期的天灾次数作对比。”
“就会发现,实际上两个时期的差距并不大。”
“只是王朝盛世时期国家强盛,朝廷手中有钱粮,每逢天灾都能及时救治,酿不成大祸。”
“史官自然也就轻描淡写,甚至为了粉饰太平,刻意不去做记录。”
“每到王朝末期,朝廷渐渐的失去对地方的掌控,税赋收不上来,国库没有钱粮。”
“天灾得不到及时赈济,往往酿成巨大灾祸死人无数,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史学家自然不会美化前朝,所以每一场灾祸都会记录下来。”
李世民惊讶的道:“你……万人往统计过此事?”
牛师友点头道:“统计过,其实史书上有很多细节,只是并不为大家所重视罢了。”
这牵扯到一个意识形态问题,现在人要构建民族意识,需要普及历史。
古代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史书不是给百姓看的,而是给统治阶级看的。
希望统治阶级能够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治理好国家。
受限于时代,古人读史书也大多都是观察某件事情、某个政策以及某个人的行为等等。
试图从中找到经验教训。
像牛师友所说的,对比盛世和王朝末期天灾数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之事。
李世民不是偏听偏信的人,自然不会因为牛师友几句话就相信。
但他也没有直接质疑,而是道:
“我会着人去调查此事,待有结论后再说……继续说方才的话题。”
牛师友这才继续说道:“不知大王可有留意过,汉武帝时期也是天灾不断。”
李世民颔首道:“自然知晓,汉武帝穷兵黩武不恤民力,此乃上天……咳……”
他本来想说上天降下灾祸警示,话说到一半才想到现在不是讲天命的时候,就干咳一声临时改口道:
“他不顾天灾民怨屡次兴兵,还宠信方士大兴土木,实乃暴君也。”
牛师友知道,在古代秦皇汉武都是残暴君主的代表,李世民多次表示过对两人的不屑。
和他讲两人的贡献,就是浪费口舌而已。
所以他没有争辩反驳,而是接着说道:“汉末也是连年天灾,最后酿成了黄巾之乱。”
“那么请问大王,为何汉武帝在面临天灾的情况下,依然能打败匈奴扫平四夷。”
“而汉末时期没有外敌的情况下,却亡了国呢?”
李承乾脱口而出道:“因为文景二帝为他留下了深厚的家底,可供他挥霍。”
说完他目光看向李世民,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