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点点头:“不错,那些富户娇生惯养惯了,哪里受得了徭役。这样,田亩越多的人家赋税和徭役越重,这个档位你们下来仔细列个条陈呈上来,以后徭役都用那些富户缴纳的银两征召吧。”
“臣遵旨。”
“朕听闻麦米、番薯和马铃薯奈储藏,且亩产比稻米和小麦都高,既然已经在长江以南各省种植,今后也可用三种作物缴纳田赋。然而玉米、番薯虽然亩产较高,但不耐饿,故,玉米和番薯缴纳的田赋须再上浮半成。”
“原南京户部尚书李长庚调任工部左侍郎,加右副都御史,任陕西左布政使、陕西和山西屯田官,主管陕西、山西屯田、水利,并清丈陕西田亩,推广麦米、番薯、马铃薯和棉花。
“为了保证清丈田亩顺利进行,赐李长庚尚方宝剑,由三边总督府亲自派兵保护。朕也会暗中派锦衣卫和东厂协助调查。
“升张慎言为甘肃左布政使、加工部郎中衔,专事甘肃屯田、水利,着令推广麦米、番薯、番茄、马铃薯、棉花。
“升董应举为蓟辽、天津屯田官,加工部郎中和左佥都御史衔,着令推广麦米、番薯、马铃薯。
“升卢观象为顺天、山东屯田官,加工部郎中和右佥都御史,着令推广麦米、番薯、马铃薯、棉花。
“上述所需粮种,由户部统一采购。交由各省屯田官。户部,若不清楚几种作物的习性,可出钱聘请有经验的百姓指导,朕就听闻马铃薯喜沙地、喜日照,像成都、江西、湖广等地就不太适合种植,明白吗?”
“臣遵旨。”
“还有,为了避免屯田官和地方官府强令百姓种植麦米、番薯、马铃薯和棉花,屯田官可专门于官田优先种植并诉说这些作物的好处,引导民众自愿种植。”
李起元等人躬身道:“陛下明见万里。”
朱由校指定的这些屯田官在历史上也以屯田出名,算是让他们发扬光大了。
“如今田赋收缴本色和折色不统一,民间多苦,况且大明战事频发,所需粮秣甚大,除云南、广西、甘肃可本色折色一起外,其余各省还是本色田赋。”
李起元迟疑一下问道:“陛下,苏州还是遵循旧例吗?”
朱由校叹息一声道:“罢了,苏州该还的的已经还了,赋税比以前先降三成。”
一众达成躬身道:“陛下仁慈。”
苏州赋税过重,有老朱的原因,两百多年过去了,也该改改了。
御医进来为熊廷弼诊治一番,朱由校继续与他们商议一些细节。
御医嘱咐一番,给熊廷弼一张方子,便告退了。
讨论得差不多,最后告诫今天在场人员不得透露今天议论之事,违者,斩。
朱由校挥挥手退朝,单独把熊廷弼留下。
朱由校走下丹陛,看着熊廷弼说道:“熊爱卿此去辽东还是要多关注建奴的动向,若建奴真攻伐朝鲜,可要抓住时机让其收尾不能顾。朕会派锦衣卫前往辽东刺探情报,也会让他们第一时间把情报递给你。”
“微臣遵旨,多谢陛下。”
朱延禧和丁绍轼一起朝对面的文渊阁走去,到文渊阁后,朱延禧低声和丁绍轼说道:“阁老,如今内阁只剩你我,还有四位空缺啊。”
丁绍轼端起茶盏美滋滋的喝了一口后说道:“陛下说了,召孙承宗回京。”阉党只剩下魏忠贤,心情好啊。
朱延禧叹了口气,他和丁绍轼都比不上孙承宗,年纪也大了。
想通了,便开始处理起正事。
武英殿中,朱由校疲惫的揉了揉眉心,问道:“客氏出宫了吗?”
刘若愚躬身答道:“皇爷,已经送出宫了,找了一处宅院安置。”
“除了能供她过得不错,以外的赏赐都收回来吧,玉器、金银、字画、布匹这类东西就算了,主要是店铺和田地。今后每年各种节日也派一份赏赐过去,若有人贪墨克扣,朕唯你是问。”
“奴婢遵旨。”
“宣上林苑监正廖德群、锦衣卫吴尧言和方正化乾清宫见驾,让方正化带着石柱土司的兵符过来,回乾清宫。”
“是。陛下,坐步辇吧。”
朱由校笑骂:“坐什么步辇,走走吧,醒醒脑子。”说完大步朝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