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的七月份,清兵杀入京畿地区,攻陷昌平后,又相继攻下了良乡(今北京房山)、并围攻顺义(今属北京),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将军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城抗敌,奈何内无粮草,外无援兵。
崇祯九年七月末,顺义城陷,上官荩与治国器、苏时雨等文武皆战死,清军乘势,又攻下了宝坻(今属天津)、定兴、安肃(今河北徐水)、大城、雄县、安州等州县,明军围而不发,待敌掳掠完后,在明军的礼送下又复从喜峰口出关。
翻开明末的历史,大明的将士们并非不敢战,也不是不能战,在明清之间近三十年的战争中,以百人对战百人的战斗,明军是赢少输多;上升到千人对千人的战斗,双方胜负基本持平。
可一旦上升到万人级别的会战,明军从来就没胜过,自万历四十四的萨尔浒之战直到后面的西平堡之战、长山之战、贾庒之战、松锦决战都是如此。
其原因,无外乎将帅分离,良将难出头。明承宋制也是典型的以文御武,军队中裙带关系浓烈;而反观清军呢,则是将帅一体!尤其是八旗制度的建立,更是为底层士兵开辟了一条能看得见的晋升之路。
再加上,明朝的兵员问题尤为严重,朱元璋建立大明,实行的是军户制度,他想的是“国朝不废一钱一粮,足养百万大军”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军户隶属卫所,与民户是分开的,这就导致卫所里的将官大量侵占军田,军户沦为了将官们的佃户,从而使军户的地位变得非常低下,基本属于贱民阶层,军队没有自豪感,平时以种地为主,武备松弛又缺乏训练,这又直接导致了战斗力低下。
在从政体上看,明朝内部的党争太厉害了,朝廷内部各党彼此之间相互攻击,同党伐异,这项‘传统’甚至保留到了南明,用一句话概况就是:‘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更悲哀的是,除袁崇焕以外,明末竟然找不出一个能打大规模战役的将帅,就作战能力而言,明军最强莫过于边军,而九边精锐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应对草原上的蒙古诸部南侵,基本就没有打过大规模的作战。
这就导致了明军将领没有组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毕竟,集团作战可不是把各地士兵放在一块,将军一声令下,几万大军埋头往前冲就行了......
【有点扯远了,有对明末军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下资料,这里还是以主线剧情为主。】
“二虎与三驴,具是好汉子,别看他两瘦,那也是饿的,若是能让俺们吃饱饭,俺们还能上阵杀敌。”
最后吴阿大脸色萧瑟的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长叹了一口气:“唉,只是可惜,当了逃卒,只希望祖宗的在天之灵,别怪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