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一挥手,便决定了,不管怎么说还是先去宁国府城看看,活人难道还能被尿憋死不成,银子他没有,可背包里装着几百颗玻璃弹珠,那才是刘宇的底气。
压抑着心中的兴奋,淡然的说道:“这样,咱们就先往宁国府的方向走,走一步看一步,实在不行再想其他办法。”
三人对视一眼,吴三驴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什么,却被一旁的吴阿大拉了一下衣角,把本想要说出口的那句话吞进了肚子里。
。。。
敬亭山是横隔在宁国府城前的一座大山,山高谷深,道路难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关于敬亭山,最有名的就是这首李白写的《独座敬亭山》了。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那一年的李白早已是岁逾花甲。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这是李白第七次,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来到宣城。
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友朋如云、迎来送往,再也没有了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一头白发的李白,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了敬亭山,他一个人在山头独坐许久,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时值六月底,也许是因为小冰河的原因,天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炎热,连日的梅雨反而让人觉得有些寒意。
今日,眼见着天就要放晴了,可太阳还没出来一刻,转眼山雨就来了,把过往的行人都困在了敬亭山脚边的一所茶棚里。
官道边的这个茶铺内里非常狭小,不过是一间茅草棚子拿栅栏与竹席围住了,再摆上个几条长桌,铺子里塞上十来人就已经挤的满满当当了。
靠着门的那条长桌上,围着四五个精壮的乡下汉子,一边分着茶水,一边肆意大声说笑着;临窗的位置,则是一帮士子,从服饰上看其中还有一两个生员,他们指点着茶棚外烟雨朦胧的敬亭山,摇头晃脑;而中间一桌则是一帮行脚商,在一个年轻人的带领下,围着桌子小声交流着似乎在说着商机;而店家正在灶台与客人间忙转,眉眼带着笑容。
小小的茶棚里,三波客人代表着大明的三个阶级士、农、商,三波人在不大的茶棚里泾渭分明,似乎他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壁垒将他们强行隔开。
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因为这场雨挤在了同一个屋檐下,不大的空间里,夹杂着汗臭、清香、茶香,就在这小小的茶棚里纷纷扰扰,骂骂咧咧,热热闹闹。
直到——
茶棚的那扇门帘被掀开,雨丝拥入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