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陛下欲通过改革大力引进西学,这让他燃起了一丝希望。
半响后,徐光启开口道:“陛下知遇之恩,老臣涕零无比。
火器和教育二事,老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崇祯看了看孙承宗,后者起身拱手道:“陛下锐意进取,老臣虽年事已高。
亦甘愿追随陛下左右,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两位老先生的话令崇祯感动不已,特别是孙承宗。
在后世,后金来侵,孙承宗亲率军民守城。
城破被擒后,不愿苟活,自缢而死。
其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皆战死,孙家可谓满门忠烈。
崇祯紧紧地握住两位老先生的手,动情地说:“朕有两位老先生相助,犹如猛虎添翼,大事可成,朕放心多了。”
孙、徐二人看着激动的崇祯,不由得点头微笑。
孙承宗的手向下压了压,“陛下,如果要改革京营,是否要跟英国公商量一下。”
英国公张维贤是勋贵的领军人物,京营的控制权力都掌握在英国公府手中。
再说,当时天启帝病重时,张维贤奉皇后旨意进宫接受天启帝遗诏,拥立崇祯继位。
如想改革,根本绕不开他。
崇祯愣住了,手一拍额头。
“是朕疏忽了,京营要想改革,无英国公支持则事难成。
王大伴,宣英国公进宫,朕有要事相商。”
在等待英国公到来时,三人闲谈起来。
崇祯听说徐光启此次返京还带来了自己新编著的《农政全书》,大为感叹。
“如今各地两年干旱,粮食歉收,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
如果《农政全书》刊行天下,教导百姓如何合理化耕作,则我朝粮食危机可大大缓解。
徐老,如今两京已发行大明皇家时报,朕欲将《农政全书》刊登于时报上。不知徐老是否愿意。”
徐光启听到崇祯想将自己的著作刊登时报,广告天下,心情激荡。
“老臣愿意。老臣著书多年,如今幸得得陛下赏识,老臣死而无憾。”
英国公张维贤进宫见到徐光启和孙承宗两人时,愣了一下。
陛下此前起复二人,没想到二人此刻这么快就坐在奉天殿中。
三位老臣客气一番后,便由孙承宗向张维贤讲解京营的改革。
张维贤一边听,一边思考,最后慎重地说:“陛下,裁减人员倒好说。
只是成立商帮,让退役军士自己承接工程业务,此事恐怕多阻挠。
万一,勋贵和百官在背后收拢军士,自行成立商帮。
这样一来就更能名正言顺地压榨军士了,陛下的一片苦心就白白浪费了。”
听到英国只是担忧退役军士的后路,而不是自己的权力被分散,崇祯松了一口气。
“英国公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真如英国公所说,那军士始终逃不了成为免费劳力的命运。
要不这样,朕下旨,凡是由退役军士组成的商帮,规定每位军士每月的薪水不可低于多少钱。”
后世每个城市都会制定当地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以防被资本过度压榨,崇祯打算把这一条拿到明朝试行。
“既然陛下考虑周到,老臣就没什么可担忧了。老臣愿附于骥尾,为大明效绵薄之力。”
得到英国公的肯定,崇祯知道此次京营改革必定成功。
当日,崇祯在乾清宫设宴招待三位老臣。
席间,周皇后带着田、袁两位出来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