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苏轼回京
给刘家送了礼,接下来几天李安也就没什么事了。
转眼间就到了除夕之日。
算起来这是他来到汴京单独过的第一个年。
往年他都是在刘家那边过的,这次刘学文夫妇也邀请了,不过却被李安给拒绝了。
汴京本就繁华,过年也就比平常稍微热闹一点。
事实上,古代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上元节,也就是后世的元宵节。
在唐朝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实行着严格的宵禁制度,即便是过年都不会解除。
反倒是上元节的时候会暂时解除宵禁制度。
由此就能看出,上元节更受古人重视。
这个年也不是李安一个人过的,过年前两天,他就让刘和那边把茶楼关了,住到了他这里,表兄弟两人一起过了个年。
因此大多官员都是只有官没有职。
这天李安正在家里看书,海棠过来禀报,苏轼来了,正在前厅等候。
即便大宋部门臃肿,依旧用不了这么多官。
“子瞻兄,你怎么突然回汴京了?”李安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制试李安还是知道的,大宋重文轻武,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不少,因此储备官员非常多。
后来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参与的人也必须是有进士功名的。
而官员内部升迁,除了吏部考评外,其实还有一些别的途径。
年后李安去刘家和盛家分别拜了個年,就窝在家里看看书。
不过他也顾不上多想,匆匆往前厅而去。
李安一愣,苏轼不是去福昌县当主簿去了么,怎么会突然来汴京?
制科非常选,得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
“别提了,那福昌县令是个糊涂官,但凡有个什么案子,随意调查一下,直接屈打成招,就草草了事,我有些看不惯。”苏轼说道。
李安一怔,疑惑道:“就算你和县令不对付,他也没权利解你职吧?”
像什么制试考试,学士院考试,都是其中之一。
应试人的资格,最开始并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
福昌县距离汴京上百里远,苏轼只是一个县主薄,也轮不到他来汴京公干才是。
皇帝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一些特殊人才,就可以举行制科,针对出题,只要是读书人,有没有功名都可以参加,算是对科举的一种补充。
制科在唐朝非常盛行,最开始是用来选拔非常之才。
主薄虽然是县令属官,但也是官,又不是什么小吏,县令最多把他闲置,还没有随意换人权利。
来到前厅,正在饮茶的苏轼听到脚步声,起身看向走进来的李安,微笑道:“子谦,别来无恙?”
“海相公给我来了封信,说明年有个制试考试,让我准备一下。我想着反正和那县令不对付,干脆请辞,安心备考。吏部那边过年前几天才批下来,昨天才回的汴京。”苏轼说道。
但是到了宋朝,科举盛行,制科举办的就非常少了。
都说唐朝以后,世家消亡,其实不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