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将整个院子都做出地龙,可是李明溪心疼,每年冬日烧炭太多不舍得,便只为李宁安这院挖了。
再三劝阻无果之后,李宁安只能任他如此。
不过与大伯说过之后,为爷爷奶奶特地挖了一条火道,防止他们冬天太冷。
因为地龙是在屋里和书房里供暖,平时让他们待在李宁安屋里取暖便可,他自己则在书房里读书,互不打扰。
挖火道,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碳的品质并不是很好。
以李宁安举人的身份,倒是可以在县城里买一些好炭,可是根本就不足以供应全家。
县城里的大族乡绅全都指望着这些好炭过冬,可没有人敢伸手全都给占了。
若想有许多好炭过冬,便只能去富裕些的城市。
像南京满足城中富贵人家的需求,肯定是绰绰有余的,可李家不可能为了烧炭就搬到南京去。
有了地龙就好很多,至少可以不用闻着没有燃烧完全的刺鼻气味。
李宁定将书房里的书分门别类全部规整好,李宁安有什么想看的都可以让他拿来。
平常还可以让他端茶倒水,这样的状态对李宁安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每每看到老弟幽怨的眼神,他只能视而不见,用自己温柔的话语来教导他读书。
李宁定哪是能够一直坐下来安心读书的人,一看老哥神色很是认真,他便立马便屁颠屁颠的照顾起人来。
没空和他打屁卖乖,李宁安神色有些意外的看着京师的来信。
这封信是老张所写,讲述了一些最近京城中发生的事情。
这个月份当然是会试和殿试最为重要,今年这一科由于是新帝登基,皇上安排东阁大学士张原奇主考。
看到这李宁安不禁神色有些怪异,这不是黎敬浩老丈人那一家吗!
这一科的殿试,江南士子不可避免的独占鳌头。
除了榜眼是京城人氏外,像状元和探花都是江南贡院的头两名。
依照着会试的成绩,不知是不是恩科的缘故,今年应试的考生属实是有些多,朝廷特地增加了五十个名额。
本次的贡生足足有四百人,朝廷的殿试已经不会黜落学子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杏榜”之上,进入金銮殿之后,最低都是同进士出身。
宋逸光这回倒是厉害的紧,会试时只是第三百名,没想到殿试时挤进了二甲之中,韩启就有些可惜了,虽说同样在杏榜之中,但却位列三甲,仅仅只是得到了同进士出身。
在三甲之列,以后不管是仕途,还是初期为官,都不如一甲和二甲顺畅。
“同进士如夫人”可不是说说而已,比起进士,两者差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这就是李宁安先前所担忧的,不过韩启高中进士,肯定是要祝贺一番的。
当即,准备写封信,他这近半年一定会在京城,主要是新科进士要在六部观政半年。
随后才会下放地方为官,一甲进士肯定是入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