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考场中的其他士子也都在苦思冥想。
在殿试之前,李宁安曾经认真地准备过自己的策问。
虽然这道考题很复杂,但只要抓住核心,肯定皇帝的想法,并将解决办法运用到现实中去,就能写出一篇成功的文章。
而且,殿试实际上也考察了士子们的立场问题。
以这道题为例,庆宁帝之所以要重新考核,可能是对于文人士大夫的看法不一致。
如果不是这样,问题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李宁安思索了相当长的时间,身旁的黄顺荣等人已经开始动笔,但他仍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
过了一会儿,李宁安在稿纸上勾勒出了文章的框架。
毕竟时间还很充裕,他可以慢慢构思。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李宁安意识到虽然要迎合皇帝的心意,但也不能完全奉承。
这涉及到为官之人的节操。
他再次沉思片刻,其他士子写得很快,但他仍然没有开始动笔。
然而,李宁安面不改色。
殿试考查的正是考生们的心理状态。
皇极殿庄严肃穆,监考官员的官职高位,这会让考生们紧张不安。
如果因此慌乱,原本所期望的二甲名次说不准就会被跌落到三甲之内。
太阳已经渐渐升高,李宁安的文章构思也基本完成了。
他从砚台中取出一些水,开始准备墨汁。
与此同时,他思考着一个能引人注目的开篇策问。
当砚台中的清水逐渐变成乌黑的墨汁时,李宁安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思路。
他将墨条放在一旁,拿起毛笔,在草稿纸上列举起治理水灾的方案。
“臣李宁安对: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两岸之民当水冲者,决堤放河使北入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
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形势,提出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
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
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
下策则是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
李宁安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
包括植树造林、建设堤防等常规措施。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例如堵塞、疏导、泄洪、分流等方面。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引用了一些防洪措施的成功例子。
殿上的士子们纷纷埋头奋笔疾书,而李宁安写了一半时感到饥饿,于是交卷领取了午饭——两个馒头和一碗汤。
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士子来说,这样的伙食只能说勉强填饱肚子。
尽管如此,这些食物也是光禄寺准备的。
李宁安不由得感叹,宫中的馒头甚至比他在会馆吃的还不如,现在都已经凉了,汤也凉了。
午饭吃完后,李宁安继续作答。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稿纸上写的内容,结构相对清楚,貌似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
虽然有点困倦,但李宁安决定鼓起精神继续写下去。
以他目前的水平而言,即使随意编写,他也能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
不过,这只能欺骗他自己,而不能愚弄朝廷上的考官们。
李宁安滔滔不绝地写了数百字,并开始撰写对策。
离交卷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李宁安从容地将草稿上的内容抄写到考卷上。
经过多年的苦练,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