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卷和前两名的决定也已经确定下来,没有人会有异议。
待头甲三名进士决定后,天子逐一确定了二甲一至九名的殿试卷。
而之后,剩下的考卷被退还给内阁诸臣,头甲的卷子将在明天张榜之前再拆。
在享用了御赐的宴食后,众读卷官回到东阁,开始拆解二甲和三甲进士的考卷。
"二甲第一为南京府..."
......
众人一边拆卷,一边核对士子的姓名和籍贯。
他们发现,这届会试共有三百一十五人的名字已经填写在黄榜上,但李宁安、黄顺荣和王明升三人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其中。
而王明升正是本次会试的第三名。
从中可以看出,庆宁帝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对于诸臣的建议。
"究竟谁成为了状元呢?"
阅卷小官们还不知道头甲卷的内容,只有读卷诸官才知道。
此时,谭彦霖笑而不语。
作为这次会试的副主考,他对于状元的文章,恐怕比谁都清楚。
第二天,众士子穿上了国子监领取的进士巾服,前往午门外参加传胪大典。
传胪大典的程序非常复杂,首先由内阁首辅拆开一甲三名的考卷,向皇帝上报他们的姓名和籍贯。
然后,司礼监将这些信息交给制敕房官,制敕房官再将一甲三名的姓名和籍贯填写在黄榜上,最后使用皇帝的印宝,一科黄榜正式生效。
在等待的时间里,士子们心情十分紧张。
谁能成为名冠一榜,被后世记住?谁能得到状元牌坊,受到家乡的荣誉?又有谁能成为未来的重要官员,甚至首相?
等待的时间仿佛漫长无尽,但士子们都保持着耐心。
作为会元,李宁安站在士子们的前方,在鸿胪寺官的引导下,带领士子们前进。
此刻,士子们的紧张可谓达到了顶点。
但当黄榜揭晓时,众人的身份将从举人转变为进士,真正实现从民向官的蜕变。
传胪大典的那一天,午门外阳光明媚,庆宁丙辰科的士子们从南向北排列着,展现出新科进士的朝气。
而在皇极殿内,天子穿着皮弁服坐上座,殿前奏乐,百官身着朝服列于各自的班次,以显示对于天子珍视人才和选拔士子的重视。
“宣,新科进士进殿!”
“宣,新科进士进殿!”
宫墙如山,午门之外,新科进士们在鸿胪寺官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登上台阶,向着皇极殿的方向走去。
对于士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随着士子们进入殿中,乐师奏起庄严肃穆的圣安之曲,士子们四拜之后,礼仪结束,执事官将黄榜从殿内搬出,放在丹墀上,而众举人则站在丹陛上。
此时,礼部尚书传达命令:“庆宁四年二月初九日,会试天下举子,取中三百一十五名。
本年三月十日开始的殿试……颁赐进士身份,遵循太祖高皇帝的律令。”
盛况空前,庆宁丙辰科的殿试结果即将揭晓。
在皇极殿内,沉寂一片,天子和百官脸上都带着凝重的表情。
与之相伴的是新科进士们同样肃穆的神情。
风从殿外吹进,却无法让他们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