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手捧卷轴,庄严地说道:“庆宁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李宁安!”
秉笔太监出列复道:“庆宁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李宁安!”
事实上,不需序班再唱一遍,殿中众士子已将状元之名听得极其清晰。
自会试张榜那日起,这便是殿中众士子最为熟悉的名字。
丙辰科殿试,独占榜首者,常德府李安和。
李宁安自常德府,成为了丙辰科殿试名冠一榜的进士。
此时,其他士子站在他身后。
虽然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可以看出这位年轻士子走出队列时,步伐沉稳而坚定。
李宁安本来还在猜测自己的排名,尽管他保持平静,但此刻的场合比起公布高考成绩时,显得更加肃穆。
当礼部尚书念出他的名字时,李宁安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
即使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李宁安仍然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仿佛他融入了此刻的光线中,成为微小的一部分。
序班领着李宁安上前行礼:“臣李宁安,叩谢圣恩。”
李宁安向天子表达感谢后,礼部尚书又宣布:“庆宁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二名,王明升!”
王明升在会试中获得了第三名,此刻他从士子队伍中走出,众人并不意外,只是瞥了一眼面色依旧的黄顺荣。
黄顺荣微笑着,此刻他舒了一口气,没有别的办法可选,笑一笑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王明升也向天子表示感谢。
接着,礼部尚书宣布:“庆宁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黄顺荣!”
黄顺荣走出队伍,向天子行礼,此刻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李宁安、王明升和黄顺荣,这三位成为了庆宁四年科殿试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他们三个中,李宁安年纪最小,然后是王明升,今年二十五岁;黄顺荣二十九岁,都是年轻有为之士。
“……第二甲第一名......”
......其他二甲进士和三甲进士虽然也有序班唱名,但无需出列谢恩。
这一待遇只有一甲前三名才有资格享受。
对于在殿中的百官来说,他们见证着新科进士的名字被宣布,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期待金殿唱名的情景。
在大雍朝,获得进士头衔意味着开始迈入官场的序列。
在考中之前,无论某位士子才学如何出众,百官们也不会将其视为自己人,这就是阶层差距。
想要突破这个差距,士子们必须靠自己考取进士称号。
李宁安细细听了半天才知道常德几人的名次。
邹启明最高得了二甲七十四名,黎敬浩属实是叫李宁安欣喜,这小子就需要别人逼他一把。
竟然取了三甲头名,虽然还是同进士,张伯远据他之后。
同进士的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
“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在古代科举等级上,比进士低但又高于举人。
李宁安之所以说三甲头名比其他同进士好,在于二甲与三甲头名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即使进不了翰林院,总归会看在历次成绩上寻个好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