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多一进士甚至是多一举人,天下百姓徭役不知要重多少,粮税又不知要交多少。
百来年后,天下真的会苦大雍久矣。
拿着手中能够给自己带来特权的文书,李宁安一时间不知要说些什么了。
怪不得摊丁入亩以及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成型已久,却到了雍正皇帝时期才去施行,这是与整个天下勋贵文官士绅为敌。
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李宁安不知自己能否改变时代,但就目前来看他还不能,甚至不能表露出一丝一毫的想法。
权力是实现理想的工具,寻找志同道合者可能就会花光自己所有的心力。
......
家中事宜全部安排妥当,李宁定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老哥交代的事情算是妥帖了,老宅肯定不能无人,家中这段时间被乡人投献的土地都是需要人看护的。
与爷爷爹以及三位叔父说过后,事情便不由他做主了。
最终李金辉他们商量的结果是李明山和李明泉暂时留下,除了镇上粮店不能扔下,还要让李明泉在家组织乡人制松香,从山里采药人手中收草药。
自打李家做上松香生意后,这松树那是一棵都没卖,全部留着挣钱,李金辉更是为先前砍倒的五十年树龄的大松树感到可惜。
京城店铺的货源便从湖广来,至于辽东的百年人参之类的,李宁安则计划走宋逸光的路子,店铺的噱头肯定不能少。
李明河和李明溪则要负责京城里面商业的运转,从辽东走货有一定的风险,李宁安原本计划的是大伯要先来,不然京城的生意支应不起来。
但李明山觉得京城暂时打不开场面,常德事宜还离不开他,等到李宁国他们熟悉后再进京也不迟,见李明山说的有道理,李金辉就同意下来。
粮店则是处理以往三河村和附近村镇的夏粮和秋粮外,打从今年起,外加还要出手李宁安他免税田上产出的粮食。
大雍不仅是在俸禄和税收上大量使用粮食,连同日常买卖都有拿粮食交换的,本质上是国家钱荒的一种表现。
银票在百姓中不易流通,铜钱铸造缓慢,迭代速度还快,白银黄金更是少的可怜。
李宁安有时还想着大航海时代可能还未完全开始,大雍是真没见到多少人使用白银。
至于免税田上的粮食,自然有一部分归属于李宁安。
所谓投献并不是这些百姓将土地放在士绅名下后就不用交税了,只是将原本应该给朝廷的税收交给类似于李宁安这么个大地主。
李宁安这种大地主从百姓手里收的粮食肯定没有衙门收的多,表面上可以说是和百姓互利互惠。
实质上只有鬼知道到底有没有问题,首先便是趴在朝廷身上吸血。
百姓若是碰到良心的地主,两者之间你种田,我收租两不相干。
碰到指望侵占田地发财的恶霸地主,他不仅要收地租还要你家的田地。
原本是你家的,人家仗着识字在签契书直接就动手脚,一个平头百姓去哪说理去。
更恶心的还是另一种,逢旱灾水灾时,佃田抵押等等想方设法将土地骗走。
李宁安自然不会与其他地主相同,租子肯定是不会少的,钱他倒是可以少收,别到时候不仅士绅骂他,减租的百姓还在背后骂他傻。
但李宁安没有接受附近村庄的土地投献,接受投献的土地全是三河村人。
同时让李宁定待会自己的意见,重视学堂,捐二百亩田地给学堂,另外拿出一百亩作为村里的祭田,人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回报乡里。
一时间李宁安的贤名响彻常德,人人都说李宁安是造福乡里没有忘本的大老爷。
恐怕只有那些士绅觉得李宁安此举有几分作秀的嫌疑,但君子做人论迹不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