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几人七嘴八舌的讨论个不停,李宁安并没有在意威远侯纵兵的事情,只觉这次聚会有了效果,日后想打听事情就方便许多。
至于写奏疏控诉之事肯定是要做的,与勋贵势不两立是政治正确,这可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的大好机会。
“安和,你如何看此等恶劣行径?”众人都眼巴巴的盯着李宁安这位状元脸上的神情。
李宁安......我能有什么看法,自然是挺着胸膛唾骂了一下这种违法乱纪之事,并鼓励大家联名上书。
能够在朝堂诸公面前露脸的机会李宁安肯定不会放过,但独自上疏吸引勋贵火力的出头鸟自己可不做,拉上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加层保险,要知道现在武勋的实力可是不容小觑。
黎敬浩拉了下李宁安,小声劝说着,“要参与没问题,可你要知道现在我们之中除了你们三人,其他都是有衔无官,你又是状元被集火的概率太大了。”
现在大雍的主要问题是上层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文官内部有争斗,武将内部分派系。
目前的政治主线主要是太祖时期的皇权与功臣集团共享天下,文官参和的目的便是打破这种格局,打压武将,这同样是皇上所期望看到的。
不过两者想法不同,文官集团思考的是如何将武勋这股政治势力打落尘埃。
皇上则是想利用文官打压武勋功臣,维持两者平衡,朝堂是否可以在接下来几年维持平稳就看皇上是否会玩脱了。
成功平衡就是一代明君,国力日盛。
玩砸了,那就老老实实卧在皇宫之中暂时远离一家独大的朝堂,等着下一任皇权的继承者继续游戏。
弹劾成功了,得到的就是内阁几位大佬的赏识,皇上的眼神肯定,就算不成功自己的名头也打了出去。
仅仅是承担一些勋贵的精神攻击还是很赚的,没看到首辅之争激烈的潘张两位阁老都因此事熄火了吗!
宴会结束,坐在黎敬浩的马车上,迎着不善的眼神,李宁安只能抱头投降。
“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此事无疑是利大于弊,不会有风险的。”李宁安推搡着黎敬浩的胳膊。
“哼,你自己思虑好了,事情已经表明了,再说这些与我有何意义。”黎敬浩将手扒拉开,气呼呼的想下车,转念一想是自家的车,冲着前面家中马夫道,“还有多久才到。”
“再过前面一条巷子就到李府了,老爷。”
见黎敬浩转过头去不理他,李宁安只得好好说清其中利弊,好说歹说才将这小子安慰好。
回了家,简单与爷爷他们说了几句话,李宁安就回书房思考起奏疏的内容来,他现在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的小官,别说六品,就拿五品来说京城都一抓一大把。
他自然是有写奏疏的权力,只是有没有人在乎而已。
实际上在大雍朝,举人都是可以上书朝廷的,只是举人的上书十有八九没人在意。
新科状元的名头是好使,可是直接递上去,怕不是得被勋贵武将们喷死。
联名上书要把握好分寸,不能直接呈交上去。
朝廷有一个专门的衙门叫做通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