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陆逊开始主动示弱,并不断后撤。当然此时的吴军退却并非是主动后撤,确实是被刘备军正面击败了,但也并非是溃败,士兵大多只是离散,战死者其实并不多。】
【且当时陆逊刚刚上任,军中不服他的人还有不少,尤其是他不与刘备决战,示敌以弱的决定令很多人不满。因此当时有其它的吴军将领主动去进攻刘备,不听陆逊的命令。】
【但正是这些不服陆逊的将领的主动出击给了刘备错觉,吴军并非是主动撤退,而是被自己打退的,吴军现在已经畏蜀如虎开始避战了。】
【就这样,陆逊一路边防御边撤退,刘备则不断前进,顺利的拿下了宜都,也就是当年截杀关羽时,陆逊所占据的城池。222年二月刘备率领大军继续前进,一路抵达长江南岸的猇亭。刘备的战线被拉得太长了,他完全落入了陆逊为他预设的战场。】
【蜀军的战线拉得太长,导致东吴的水军可以随时进攻刘备的后路,切断蜀军归路。但此时的蜀军连战连胜,士气正盛,陆逊觉得还不是进攻的时候。因此从二月开始,吴蜀两军就开始了长久的对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胜利的天平逐渐向东吴一方开始倾斜。】
【至于刘备的连营七百里之说,大概并不属实,从巫峡这个刘备出兵的的地方,到夷陵前线大致是六百多里,不可能这一路上都是刘备的军事部署吧,那刘备要有多少兵力才能完成这个场面。《三国演义》所说的连营七百里,大概指的就是刘备的粮道,粮道过长也是军事上的一个弱点。】
【此时刘备的部署大致是,他自己率领主力占据长江南岸的猇亭,另外还有三支部队,驻守夷陵的水军,用来保护退路运输粮草。驻守在长江南岸的黄权所部,用来防备曹魏。还有就是由马良拉拢的五溪蛮兵。】
【陆逊的部署则是,将大营安置在夷道的外围,让孙恒驻守夷道城,二者形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另外还有东吴最强大的水军在长江之上游弋,在保持制江权的同时等待战机。】
【综合来看,刘备虽然表面上气势正盛且占据了大片地区,但从细节上来看刘备兵力比较分散,且各个部队之间互相支援的能力不强。】
【两军之间的长期对峙,并不是永无休止的干等下去,等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峙是为了等待时局的变化,等待战机的到来。刘备此时估计就是在期盼曹丕赶紧发兵南下,孙权就该来求和了,到时候自己提什么条件,孙权都不得不答应。陆逊则是在等刘备军士气低落,天时到来的机会一举取胜。】
【对于刘备这个人,纵观他的一生,让他带领小股部队冲锋陷阵确实是一把好手,但让他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尤其是此时法正已死,诸葛亮在蜀中稳定后方,黄权又被刘备派出去了,没有一个谋主在刘备身边。此时面对和东吴的对峙,刘备可能觉得自己粮道畅通,完全可以继续消耗,反正自己是胜利的一方,先坐不住的一定是吴军。因此刘备自恃军力强盛,即使此时已经不得寸进,也没有考虑退兵。】
【但是对面的陆逊就不一样了,他对整个战局是有着明确的判断的。在担任大都督之初,陆逊经历了不小的信任危机,因为他本身在军中威望就不足,再加上开战不久就丢了巫县和秭归,桀骜不驯的军中将领们肯定都不服他,诸将对陆逊的防御战术颇为不满。】
【陆逊知道此时本国国土上敌国大军长期驻扎,自己却毫无作为,只知道防御,久而久之手下将领肯定还有再出幺蛾子。于是陆逊也和五丈原之战中的司马懿一般,请老大来亲自下决定,如果孙权都支持自己,那其他人自然无话可说。】
【陆逊亲自写信向孙权说明情况,刘备此时因怒而兴兵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再一个就是刘备的军事部署有巨大的漏洞,我已经看出来了,请您一定要支持我。应该说陆逊给孙权的信是有用的,他的坚守不战的策略得以贯彻下去,军中也平静下来。时间也在吴蜀两国的对峙中一天天地流逝,进入盛夏六月,战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