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着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舜的家庭故事在战国时代非常流行,曾经一度只模糊说到“父顽、母嚚、象傲”,到了《孟子》里,就生出许多历历在目的具体事迹来,它们大多出自“齐东野人之语”,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尧舜传说の构成》一文里就认为,这些故事中含有大量齐鲁民间传说的成分。
再加上娥皇女英二妃事迹,也凭空添加了许多妇道故事。历代的《孝子传》和《列女传》,大多以舜和二妃分居其首,便是这个道理其实后来民间文学对此的发挥还更多,从汉代画像石到敦煌变文《舜子变》再到后世的地方传说、说唱戏曲等,关于舜的孝道故事有了更充分的延展;而舜的二妃故事更不局限于妇道说教,逐渐发展成哀感顽艳的凄美爱情。虞舜神话是典型的上古英雄神话。
着名神话专家袁珂先生认为,虞舜神话的本来面目,是作为猎人的虞舜与肆虐于北方地区的野象斗争的故事:“舜称‘虞舜’,‘虞’字的涵义,当是《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的‘虞’,是猎夫的意思,而非一般人所谓的朝代名或地名。舜的弟弟象也只是动物象,而非名叫‘象’的人。
虞舜这个生长在丛莽中的勇敢的猎人,在和野象的斗争中,由于野象的凶悍和狡谲,几番险遭它的毒手。后来靠了天女的帮助,才终于战胜和驯服了野象,使它开始在农业上为人类服役。而猎人舜也在人民的拥戴下成了他们的领袖。
根据一些舜的神话的片断推想,古神话的本貌或许就是这样。”现存古代典籍中记载虞舜神话内容的,主要有《尚书》、《孟子》、《山海经》、《楚辞·天问》、《史记》、《列女传》、《论衡》等。从这些典籍的记载中,可以大致勾勒出虞舜神话的主要内容。
舜帝陵庙遗址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中华”谐音)。
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
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