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暂将窦冲与谢瑍的相见延后再说,且说晋军各路兵马。 鄜城。慕容德所部将苻丕归降的消息,送到了鄜城之内。 同样的,赵印也将消息通知了夏阳守将。 雍州刺史徐嵩和冯翊刺史兰犊得知消息更早一些。 特别是雍州刺史徐嵩,被朱序等人进攻月余,早已精疲力尽。见到苻丕降书,终于长叹一声,像是惋惜,又似解脱。沉默良久,方派人入晋营拜见朱序,向晋军请降。但需要晋军保证入城后不扰民,不报复,否则宁愿誓死一战。朱序闻言哈哈大笑,慨然应允。 其实朱序率军攻城月余,也是筋疲力尽,对徐嵩心内相当佩服。得到朱序肯定的答复以后,徐嵩率众出城投降。 朱序等人见到城内出来的士兵,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兵甲残破,各自太息不已。遂将此事向谢瑍禀告。谢瑍令朱序按照律令,进行整编,并要徐嵩入长安见他。 徐嵩此人,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却是为了苻秦守城到弹尽粮绝,至死不降的少数将领之一。前世的徐嵩城破被俘后,面对敌酋姚方成,毫无惧色,大骂不已,只求速死。这样人谢瑍心中是非常敬佩的,他需要赤胆忠心为之守城的将领,对那些望风而逃的将军,实在是看不上眼。难得见到一两个这样的硬骨头,自然要重用之。另一个就是前文说过的博陵守将王兖。对于王兖当时没有多说,这里稍微将史载的一段文字写在这里: “慕容驎攻王兖于博陵,至是粮竭矢尽,郡功曹张猗逾城聚众应驎。衮临城数之曰‘卿,秦之人也。吾,卿之君也。起众应贼,号称义兵,何名实相违之甚。卿兄往合乡宗,亲逐城主,天地不容,为世大戮。身灭未几,卿复续之。卿见为吾吏,亲寻干戈,竞为戎首,为尔君者,不亦难乎。今人可取卿一切之功,宁能忘卿不忠不孝之事。古人有云,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卿母在城,不能顾之,何忠义之可望。恶不绝世,卿之谓也。不图中州礼义之邦,而卿门风若斯。卿去老母如脱屣,吾复何论哉’。既而城陷,兖及固安侯苻鉴,并为驎所杀。” 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前燕慕容麟在博陵进攻王兖,因粮草、弓箭用尽,郡功曹张猗聚众反叛,出城接应慕容麟。王兖在城头上斥责他说:“您是秦人。我是您的长官。聚众接应贼人,还号称义兵,名和实相差多远啊!您兄从前聚集同族乡亲,驱逐城主,为天地所不容,受到极刑。身死不久,您又接着做这种事。您是我的属吏,亲自动用于戈,争当祸首,做你的长官,不也是很难的吗!现在人们可以取消你所有的功劳,但是能忘记你的不忠不孝的事情吗!古人说过,要找忠臣必然出自孝子之家,您母亲在城里,尚且不顾念,怎么能指望你有忠义呢!坏人坏事也是一代接一代不断绝,说的就是你。没想到中原礼义之邦,而你家的门风竟是如此不堪。你抛弃老母如同脱掉破鞋子,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久城池被攻破,王兖及固安侯苻鉴都被慕容麟杀了。 徐嵩之烈,不逊王兖。史载:“徐嵩,字元高,盛之子也。少以清白著称。苻坚时举贤良,为郎中,稍迁长安令,贵戚子弟犯法者,嵩一皆考竟,请托路绝。坚甚奇之,谓其叔父成曰:‘人为长吏,故当应耳。此年少落落,有端贰之才’。迁守始平郡,甚有威惠。及垒陷,姚方成执而数之,嵩厉色谓方成曰‘汝姚苌罪应万死,主上止黄眉之斩而宥之,叨据内外,位为列将,无犬马识养之诚,首为大逆。汝曹羌辈岂可以人理期也。何不速杀我,早见先帝,取姚苌于地下’方成怒,乃斩嵩,漆其首为便器。登哭之哀恸,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忠武。” 大家只看徐嵩的谥号就显而易见:“忠武”。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即所谓盖棺定论。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我们都知道,民族英雄岳飞的谥号“武穆”占了一个“武”一个“穆”。“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当然,这个谥号相比岳帅的功绩和冤屈来说,都是被贬低的,应是宋孝宗对岳飞的不公。直到宋理宗时才改谥“忠武”。 《逸周书·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作为一个臣子,被赐谥“忠武”,那是相当了不起的,可以说是最高的荣誉也不过分。文臣、武将谥号分别以文,武两字开头,文一般后跟,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等字;武一般后跟,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字。还有一种就是文武大臣通用的曰通谥,以忠字开头,后跟文、武、定、烈、简、肃、毅、敬、等字,显然,徐嵩的谥号就是这一种。 历史上,获得“忠武”谥号的不乏其人,著名的有车莎王延(汉)、诸葛孔明(三国)、温峤(东晋)、王猛(前秦)、尉迟恭(唐)、郭子仪(唐)、常遇春(明)等,像岳飞、韩世忠都是后来追封的“忠武”。忠武,为武臣最高谥号;文正则是文臣最高谥号。像我们熟知的“范文正(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死后七十年追谥)、“曾文正(曾国藩)”等。 何为忠?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忠者,乃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也。 忠者,德之正也。 从先贤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朱熹亦言:“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意即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也就是所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之意。 《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故子路问事君,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忠臣不欺君,但君王有错,可不惜犯颜诤谏;孟子认为“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能勇敢地指责君王之过为恭;能导君明德,避免邪行是敬。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在《臣道》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可见,传统的“忠”,绝非“愚忠”,亦非单指臣对君忠,更不是无原则的臣对君忠。 窃以为:忠之意,即不改初心,不易初衷。 回思当下,不禁默然。上位者贪腐,逐利者成名。师不传道解惑,医不治病救人……实干者劳碌穷途,绯闻者名利双收……不孝子孙司空见惯,虐戕稚童每闻瞠目……不知何时,社会续承了笑贫不笑娼的陋习,不知何时,丢弃了祖先传承的美德,又不知何时,连起码的道德底线都悄声匿迹……难道人真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图,唯权是图,唯色是图吗? 连做人的底线都没了,还能说“忠”“义”吗? 何为武? 《逸周书·谥法解》云: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武,止戈也。 先人造字,本义止戈,而非现在常人所解之武力、武功、动武。 既然是止戈,自然是干戈已起,否则何来止戈? 有人解之为:拿起兵器之前应该先学会放下兵器,笔者以为显然是不确的。如果不曾拿起武器,谈何放下武器?而且有些东西的确是需要学习,但有的东西是不用学的,而是需要继承和发扬。 窃以为:武之止戈,乃绝对碾压力量之势,只有绝对的力量才能止戈。否则,止戈就只是一句空话。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将来亦必将仍然如此。因为绝对的力量,打破平衡! 同样,根据唯物辩证法,一体两面。绝对的力量固然能止戈,但当其真正存在时,如果没有了平衡之力,就会再生干戈。 对于“武”,我们取其精曰自强不息,勇者无畏;取其神曰教化天下,仁者无敌。 徐嵩赶到熟悉的长安城,立刻发现变化之巨大。 祥和。 对于长安,徐嵩并不陌生,即使是大秦最鼎盛之时,长安城也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对于一个刚刚结束战争的城池而言,徐嵩感到不可思议。 及见谢瑍,惊其年少。与相谈,服其识;复言志,惊为殊类天人。遂拜服,随军,初镇秦州,后迁姑臧太守。 “元高将军,且随军中西进,当任天下,莫污小节。”谢瑍道:“大乱而后大治,且惜有用之身。” “元高自当鞠躬尽瘁,以报都督。”徐嵩秉首施礼道。 “非报子明一人,当系天下黎民。”谢瑍道。 “谨受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