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礼的主要环节已经完成之后,高台上首的皇帝皇后和那个女童的动作并未停下,更没有要转身步下高台,宣布祭礼结束的意思。
相反,那个身着朝服的女童稳稳地走到皇帝和皇后的面前,面对着他们跪了下来。
皇帝的动作似是顿了顿,然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来,朗声道:
“昔年承先父之愿,与泰山结秦晋之好。凡此一十六年,予与皇后恩爱同心,无所更改,共谋天下之大业,求黎庶之太平。
……
是以为皇后上尊号,称文昭神烈皇后,与予同尊,共令天下。
凡予臣民,见皇后则如见予。”
这一大段是对赵偃夫妇恭维的话。
梁立烜所说的这段话呢,大致意思就是回顾了他从当年和赵观柔成婚直到今天的日子,说当年他迎娶了赵家的女儿为妻子,是一桩如何般配的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娶了赵家的女儿,所以他才能得到一个无比合适的贤内助,和赵氏女一起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谋取了这个天下。
他又在话中回顾了赵偃生前对梁家和对幽州的恩德与种种军事贡献。
最后皇帝在此重申了赵皇后对他的重要地位,说他以后要和赵皇后并尊为二圣,天下人见到赵皇后就要像见到皇帝本人一样恭敬。
当然了,至于为什么赵皇后时隔五六年才重新出现在众人的面前,从前的郭太后和郭皇后又是个怎么回事,他后宫里那群大小妾室们又是个怎么回事,还有这个“赵皇后”和江都赵省荣的女儿又是个什么关系,梁立烜也都在今天给了天下人一个“合理”的解释。
前面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他之前就已经命臣下们草拟诏书晓谕天下了。
大概意思还是那套话,赵皇后和女儿从来就没有“死”过,只是在生产后身体不适,所以去江都秘密养病去了。
郭皇后不是他自己想娶的,都是郭太后以孝道逼迫的。
至于赵省荣——梁立烜讲他解释为是赵偃家中的一个宗亲,是赵皇后的“族中叔父”,因赵皇后当年病重,所以皇帝为了替赵皇后躲避“阎王勾魂”,怕阴司里的鬼差逮着要勾走赵偃女儿的性命,所以叫赵皇后就先认了这个“叔父”为父亲,借一借“叔父”的寿命。
现在赵皇后重新以皇后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皇帝也依然虚尊赵省荣为“国丈”,封他为吴国公,封其妻丁夫人为吴国夫人。
赵省荣夫妇当然也只有满口承认的份了。
他们于是也得听从皇帝的命令,对外界说,当年他和丁夫人本来就没有生过孩子,只是曾经照顾过赵皇后一段时间而已。
而皇帝,该给他们的尊荣名分也都已经给够了。
虽然从前这些事情皇帝命别人解释过,但这一次终归是他亲自出面说出口的,意义更加不一样。
众人听完之后,脑袋都愈发恭敬地往下低下去了。
当真是风水轮流转,一年有一年不同的光景。
一年之前的现在,可没有人还会想到这个早死了的赵偃和他女儿赵夫人。
一年前,天下人都快将赵偃一家子、连着他女儿和女儿肚子里那个不知是男是女、是死是活的外孙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时候,天下人都只知道出了两位皇后的郭家。
郭家,才是当时天下最显赫的大族。所有人都只一心想着如何讨好那个郭家。
除了那几个从前就是幽州来的老臣们,闲暇时候忽然想起来,才会叹息一声赵偃一家没福气罢了。
谁知道一年之后,世事变化得如此之快。
郭家如今彻底倒下,被皇帝连根拔起,而赵家却再度兴盛。
中宫皇后之位,再度回到了赵偃女儿的手里。
这也本该就是赵偃的女儿的。
但是今天的一切,显然到这里都还没有完全的结束。
*
接下来,皇帝和赵皇后携手一起捧着一卷长长的帛书,齐声朗读了起来。
下面跪着的臣官们当中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帝后这是什么意思,只能竖起耳朵仔细听了起来。
这封帛书上写了有上万字,帝后二人也读了很长、很长时间。
但是他们的声线从头至尾都仍然是那样的平稳,从未有过丝毫的颤抖和无力。
直到他们共同读到最后一句:
“立嫡长皇嗣为皇太女。”
皇太子,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
但是这个一字之差的“皇太女”三个字,却让所有人的头脑都愣住了许久。
皇太女……皇太女……
——皇太女!
皇帝的意思,是要立嫡长女为储君了?
准备让他和赵皇后的嫡长女当女皇帝的意思?
虽然在帝后二人共同读这份万字帛书的时候他们就越听心里越紧张、而且也隐隐察觉到了事态的一些不对劲,但是当这句话真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还是不免愣住,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里听到了什么。
但是还不等被震惊到的人反应过来,人群中的许多人就已经恭顺地俯首跪叩在地,向帝后及皇太女叩首称臣。
“皇帝皇后陛下万寿无疆!”
“太女殿下福寿绵延、千岁安康!”
还不明所以的人也只能跟着一块跪、一块臣服地呼喊。
高台之上,赵皇后同样身着帝王衮服,宽松的广袖衣袍仍然极好地勾勒出了她纤盈挺拔的身姿。
赵皇后还很年轻。
没有人能看见她唇边露出的那点愉悦的笑意。
因为他们都跪在她脚下。
*
今日祭祀之礼的所有环节都完成得极好,没有出过丁点的岔子。
赵观柔的心情也很是不错。
礼毕,皇帝带着观柔回梁府休息,而臣官们则要继续向皇太女殿下行拜见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