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人说:“应该让画家们出去看看,我们家马成功的老家开封,画画的人多如牛毛,他们的作品便宜得就没法提,给白给一样,好多人的功力可比咱们这些画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就是没有他们这样的机缘巧合卖画给外国人而已。”
薛豪义说:“曹建军这几个跳出来的画家就是丧心病狂,让他们胡乱提价,咱们不卖他们的画还不成了吗?”嫂子安抚着大家说:“该卖还得卖,反正谁的画贵了就一直放着,等卖不了了我看他还有什么话说?”
有了画家这么临时插上的一杠子,孔文龙对今年的卖画挣钱和买房的宏伟计划又凭空增加了不少的担忧,他叹道:自己只能尽力而为,结果还是要听天由命的。
.....................
寒冷的冬季,是翻译们最难熬的日子,卖画还是非常艰难的,就是侥幸能卖,也老是卖不上价钱,翻译们经常拿不到百分之四十的提成,那只能按照之前文化斋制定的《十三条》卖画规则:除去底价和画廊利润对半分,这已经成为了常态。但是画家们却不管你这个,好几个画家把自己的大画底价提高了不少,弄得文化斋的翻译们个个都是怨声载道、骂娘不止。
但是,这并不影响画家们的决定,毕竟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老外已经学的更加精明,像文化斋这样的商店性质的画廊越来越镇不住老外了。相反,最初一直是被文化斋压着一头的画院,因为有古建筑的老院子而更受老外的追捧,画家们的心态也发生了扭转,他们对文化斋和嫂子也没有以前那么看重了。
对于这些变化,嫂子和文化斋的翻译们也都心知肚明,但谁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事实,在大势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所有人要顺势而为才能活得更好。
画家季玉涛又给文化斋送画来了,这次她送来了自己的新作,就是临摹大画家王西京的《亲》,王西京的这个作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小一点的,比较简洁,没有背景,只有一大一小两个人物。还有一个是大一点的,比较复杂,是有背景的。以前画廊代销的都是小《亲》,底价是100元,翻译们只要卖够了300元以上就能按正常的40%提成。
这次季玉涛送的是大《亲》,底价定为400元,必须卖到1200元以上才能正常提成。文化斋的翻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炸了,大家都抱怨现在生意本来就不好,又加上是淡季效应,谁能把大画卖得那么高价?
嫂子当然也明白情况的严峻,但她了解画家们现在的心思,如果文化斋不接受,他们照样会把大画送到文化斋的竞争对手画院和其他的画廊去销售。嫂子什么怨言也不说,只是告诉大家说:“就这么定了,画是画家画的,人家想定多少钱那都是人家的权利,你们想挣钱就使劲卖,卖不了也别嫌人家的画贵,要怪就怪你们自己的本事和运气。”
翻译们都是叫苦喊冤的,大家都表示说:“那就让这些死贵的大画永远在墙上挂着吧,看他画家将来还敢不敢随便定高价?”
.....................
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邪门,季玉涛的大《亲》才刚刚在文化斋的墙上挂了两天,就被人按1400元的高价卖掉了。喜讯一出,所有文化斋的翻译们都几乎惊掉了下巴,这也太打脸大家了吧!
卖掉这个大画的翻译是画院的大象的同学韩洪涛,就是文化斋的翻译们从来都不拿正眼看的农民翻译。听说这个韩洪涛,自从大象介绍到画院卖画以来,经常是剃光头,有时候连吃饭都成了困难,但就是这种水平的翻译,一旦卖画,就都是大炸弹,能够他吃上好一阵子。像上次把一个小镜芯卖到270元的天价,也是韩洪涛的杰作。
文化斋的翻译们都说:“韩洪涛就不该来卖画,干脆去卖古玩算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嫂子总结说:“看来画价是可以定高的,遇到了好的客人还是能够卖出去的,卖不了只是翻译的水平和运气的问题,和画价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