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吃新房酒这一天,乡亲们迎着凌冽寒风来到桂如月的新家。
这三间青砖瓦房其貌不扬,而且还有点小。
但进去一看,处处都新鲜得很。
他们刚一进门,就被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哦呀,这屋里头怎么那么热!”有人擦了把汗。
小孩子跑得快,抢在最前面,摸了摸墙壁,嚷嚷起来:
“娘!这墙好烫!”
桂如月赶紧拦住他:
“小心烫着!这是火墙,通着灶台呢。如今家里猪多,灶台上日日烧着火煮猪食,热气都通到墙里,正好天冷了暖暖屋子。”
村民们大感稀奇:
“火墙?还通着灶台呢?难怪这么热,这莫不是那天张大嫂说的暖气房?”
桂如月笑:“正是。”
众人围观,啧啧称奇。
有几个年纪大的婆子,看了心中尤其喜爱。
“哎呀,真好,真暖和,我老婆子若是也有这么一堵墙,冬日里就不会冻得腿脚发僵了……”她们羡慕地说。
村中极寒,老人冬日难熬。
总有些身体差些的,熬不过去,就冻死了。
如今看这暖和和的屋子,他们仿佛已经看到春天,实在爱得紧。
但再爱,她们心里也知道,自家的条件,哪能建这又费钱又费柴火的墙呢。
还是冻着吧。
实在冻得不行,左右不过一个死。
反正老也老喽。
婆子老叔们,羡慕着羡慕着,脸上就露出了落寞。
桂如月看得明白,便招呼老人们:
“各位婆婆、老叔,天太冷了,你们不比年轻人,别在风口站着,到暖桌来捂捂吧。”
大伙这才注意到,屋子中央有个奇怪的矮桌——
看着是矮,坐个凳儿吧,这桌面就不够高。
不坐登吧,坐地上?那得多冷啊。
更怪的是,这桌上还铺着一张厚厚的褥子。
哎呦喂,谁家把褥子铺桌上!
乡亲们不禁担忧张大嫂的精神状态。
桂如月却怡然自得地掀开褥子,然后坐下。
随着褥子掀开,里头的机关被大家看了个一清二楚。
原来地下挖了个坑,坐在坑缘上,刚好跟坐凳子一般高,故而桌子高度刚刚好。
最重要的是,褥子底下,竟是热烘烘的!
“咋这么暖和!”
一个婆子把腿伸进去坐下后,惊喜地喊:
“哟,底下有个炭盆呢!”
大家凑过去一看,果然,那桌子中间的粗柱子是掏空的,放了个铁笼,铁笼里装着炭火盆。
炭火盆烧得旺,热气被褥子一捂,坐在里头的人浑身暖洋洋。
就桌面也是热的,爬着打个盹,不晓得有多舒服。
正在这时,张小竹拎着一个铁皮茶壶过来:
“来,让一让,让一让,我把这壶热碳上,大家等会儿喝点热茶啊。”
啊?
这暖桌还能热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