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现在朝廷已经用法令的形式承认嘉靖以来形成的盐商分化分工格局,在停加征、停河盐、官定边引收购价格之后,最终选择了内商,在法制上确立起内商守支的垄断地位,这个时候,鄢懋卿之前这些办法已经不行了。
朱载坖不由得无奈了,他现在知道为什么连张居正这么强势的人的也不敢轻易动这帮盐商了,因为现在内商已经全面控制了两淮盐场的守支和运销环节,边商也已经实力残破,要想恢复实物开中,难度确实是很大的。
朱载坖问道:“守支果有如此之难吗?”
鄢懋卿点点头,大明守支之难是肯定的,所谓守支,其实就是由于盐商先已赴边购粮上纳,却又迟迟不能获得官盐,边商经营周期因被迫守支而延长。如此一来,原本一、两年为一周期的资金周转速度被延长至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收益自然大为减少。 尤其在守支问题严重之时,盐商守支动辄十几、二、三十年,收益更是微乎其微。
鄢懋卿直接指出,这种守支问题,主要的责任就在朝廷,出现守支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朝廷无节制的滥发盐引,和所谓的势要之家的干预。
之前朝廷只要缺乏用度,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增发盐引,这样来钱最快,但是发出的盐引远远超过了盐场的实际生产能力,而且还有官僚势要之家直接向皇帝奏讨盐引,他们无偿的从皇帝这里取得了盐引,然后又凭借自己的权势,从盐场支取食盐销售,获取利润,而真正开中的边商,除了拿到盐引之外,空无一物。
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边商困顿,开中无法实施。已纳粮守支者固然无法脱身而去,但尚未纳粮者则会止步不前,持币观望。这对于朝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盐税不仅是朝廷收入的大头,更是维系边镇军储的重要手段,盐引无法卖出,对于朝廷来说是极为要命的一件事情。
朝廷要想维持盐政,只有使盐商因守支造成的损失得到一定补偿,才能令其继续赴边纳粮,为朝廷边政效力。这种补偿的方式,只能是不断降低开中盐价,而为了弥补盐引价格降低导致的盐税减少,朝廷又不得不增发盐引,导致的结果就是困守支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最后导致朝廷的盐政彻底瘫痪。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鄢懋卿也坦陈,庞尚鹏虽然是为了内商的利益将之前的改革措施全部予以废黜,但是毕竟保证了每年的盐税能够如数缴纳,太仓有银可支,在这点上,庞尚鹏还是有功的。
朱载坖听了之后不由得冷笑,对在场的重臣们说道:“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啊!!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朕还是天子吗?”
一众臣子们赶紧请罪,朱载坖说道:“请罪有什么用?要想办法,你们下去想办法,各自密疏陈奏。”
他们走后,朱载坖召见了锦衣卫指挥使掌北镇抚司陆绎,面授机宜之后,陆绎带领精锐校尉当日就南下了。